当前位置: 首页 >> 各地环保 >> 正文

各地“两会”环保工作成热点 说到需做到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时间:2015.03.02

  2014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如果大胆预测今年“两会”的热点话题,浏览盘点已经召开的各省市地方“两会”无疑是一个风向标,环保也将会成为全国“两会”的热点问题。而作为地方重点工作风向标的当属各地党政“一把手”的所思、所为,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脉搏、新动态。

  环保应是“一把手”工程

  梳理各地“两会”信息,党政“一把手”抓环保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其一,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各地政府除了晒出上年的“成绩单”,对群众普遍关心的环保问题,纷纷立下“军令状”,不少地方领导甚至放出“狠话”,态度之坚决鼓舞人心。这包括河北给各地下达“铁令”:钢铁、水泥、玻璃,新增一吨产能,党政同责,就地免职。北京市市长王安顺明确提出治理PM2.5目标,2014年全市大气细颗粒物浓度下降5%,同时放出“空气不达标提头来见”的狠话。

  其二,响应去年年底中共中央组织部对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提出的新要求,各地开始用经济转型、保护生态环境、资源节约等来考核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北京、辽宁、湖北、广西等地在今年的重点工作中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考核权重,调整考核关注方向。

  其三,在各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有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改善的工作部署,同时也因地制宜,从自身情况出发,提出了符合本区域环境特点的攻坚方向。“一把手”对环保工作的部署安排更加务实、有的放矢。如甘肃、内蒙古着重在防风固沙上下工夫,农业大省河南围绕农村环境整治发展循环经济,启动生物质能源建设。水资源丰富的浙江把“五水共治”作为倒逼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

  其四,在今年地方“两会”上,大气治理无一例外地成为地方“一把手”关注的焦点。更为重要的是,各地已经意识到,仅靠一市一地单打独斗,无法全面治理大气污染,共同防治的意愿越来越明显。地处京津冀的北京、河北,位于长三角的上海、浙江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联防联控”的计划。

  对环保来说,地方“一把手”态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环保是“一把手”工程,“一把手”亲自抓,才能形成合力,力度才能更大。环境改善是一个系统工程,单靠环保部门肯定不行,各部门、各单位、各团体都要全力以赴。

  说了就要做

  有分析认为,治理大气污染,解决雾霾问题,必须签“生死状”、“军令状”。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地方“官帽子”和“钱袋子”的阻力,才能倒逼出地方政府的责任担当。

  地方“一把手”立下军令状,部署环境改善方案,一方面说明了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发展质量和效益受到重视。另一方面,这样令人鼓舞的信息也更强化了公众对于环境治理改善的期待。

  正因如此,列席今年北京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朱良玉表示,对老百姓来说,要听政府说了什么,但更看重做了什么,看重实实在在的变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立了军令状就要看结果”。

  要完成“一把手”的承诺,切实落实考核标准的转变,落实治理措施,关键靠实施的力度。而啃下产能过剩和转变经济模式等硬骨头,本质上是利益格局的调整,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触动灵魂,需要调整经济结构,需要重塑政府公信力,还需要方方面面的基于现实的考量。除了需要谋划的智慧,周密可行的方案,更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否则就会议而不决、决而难行,只听喊嗓子,不见甩膀子。

  同时,更需要在强化监督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追究问责机制。政府提出的工作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关键还在于要建立起各级政府部门和单位的考核问责机制,对于无法完成任务的单位和领导干部要追究问责。只有建立完善的监督和问责机制,才能防止政策执行的“跑冒滴漏”现象。

  责任重于泰山。任务虽重,但“两会”是谋划一整年地方工作的总蓝图,“一把手”更是引导地方落实的领头人。说了就要做,承诺就要有结果,这是一种政治担当,也是构建政府公信力的有力举措,更是改革发展的必然需求。(史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