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荒漠治理 >> 正文

把生态文明理念落实到行动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 时间:2015.03.02

刚刚过去的2014年是十八大以来重要的一年。“五位一体”执政理念不断在落实中:“八项规定”动真格了、反腐成为常态、文艺座谈会重提为人民服务等等,都让人感觉到正能量在回升。而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也有很多可圈可点的事件。

2014年5月,《生态文明建设》出版,该书由中宣部学习出版社发行。原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作序,原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黄坤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中科院院长白春礼、中国社科院院长王伟光等20多位省部级领导同志亲自撰写署名文章。2014年9月,全国政协人口资源与环境委员会主任贾治邦主编的《论生态文明》出版。众多省部级领导为生态文明建设献言建策,可谓重视程度之高。

2014年7月,贵阳召开国际生态文明论坛。联合国相关机构及国际组织、国家有关部委负责人、大学校长、知名专家等2000余名海内外嘉宾到会。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并重,坚持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并举,坚持污染控制与资源节约同步,明确各自责任,加强各利益方合作,维护区域与全球生态安全,共同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宜居美丽家园,逐步变成了新时代的主流声音。

然而,生态文明毕竟不是喊口号就能够实现的。除了理论上重视,最关键的还是要付出行动,老百姓能够感觉到的,就是生态文明理念在具体生活中引发的细微变化。为此,环保部发布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试图指导各地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什么是生态文明示范区呢?

它是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经济社会示范区。在生态文明理念下,要初步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节能减排,碳强度指标下降;资源产出率、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城镇(乡)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处于前列;城镇水源地全面达标;森林、草原、湖泊、湿地等面积逐步增加,质量逐步提高,水土流失和沙化、荒漠化、石漠化土地面积明显减少,耕地质量稳步提高,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在承诺建设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内,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行,实现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提法得到了全国各地的积极响应。首批试点涉及到贵州、云南、青海、宁夏等4个省区;北京密云县、天津武清区、上海崇明县、山东临沂市等42个区、地级市;陕西芮城县、宁夏永宁县等9个县级单位,共55个省、市、区、县。

最值得一提的事件是,apec会议期间,中央采取了严格的环保措施,六省、市、自治区联动,果断关掉过度产能,严控机动车上路,即使在严重的雾霾天气条件下,没有出现让人失望的雾霾,反而出现了蓝色的天空,为apec会议的顺利召开奠定了基础,挽回了国际影响。apec蓝的出现,让国人增加了环保信心:只要狠下决心,真抓实干,雾霾是能够治理的。

过去的一年,生态农业也出现了一缕阳光。我们坚持了8年生态农业科学实验,在严格不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激素、地膜、转基因条件下,在低产田基础上实现了小麦玉米周年产量1250公斤/亩。这从理论上证明,只要用地养地,恢复生态平衡,土地对人类的回报潜力是非常大的。尽管当前生态农业的声音还很微弱,但只要全社会对生态农业多看一眼,自觉消费健康安全的生态食品,政策上有所倾斜,措施上得当,中国人吃得饱与吃得好的矛盾是能够解决的。

遗憾的是,上述科学的做法并没有形成主流,即使在那些所谓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内,也没有用心考虑什么是生态文明的做法。笔者实地考察过很多生态文明示范区,依然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许多指标依然停留在纸上,生态文明停留在口号中,污染依旧,对颁布了5年多的《循环经济法》很多政府部门和企业并不知道,生态学的原理并没有在工农业生产中得到应用,许多地方领导并不知道生态文明到底怎么搞?虽有环保部下达的具体指标,但有些指标并没有可考量性,传统的过度产能难以一下子停下来,很多地方还是奉行gdp挂帅原则,财富不断向少数人手里集中,污染由越来越多的弱势群体承担,全社会维持付出的健康成本不断加大,医患矛盾等社会矛盾不断增加。

所有上述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旗帜下,都必须由口号落实到行动。在新的一年里,有关部门和全社会,能够对生态文明的一些理念,落实到实处,既要抓大,也要抓小,生态恢复、垃圾处理、餐饮与宾馆服务一次性塑料用品禁用、食物链中有害物质减量使用、农膜控制使用、污水净化、可再生能源开发等等,都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具体要求。

希望未来的中国大地,至少在那些生态文明示范区内,通过全社会努力,我们能够看到天空出现更多的apec蓝,水体污染得到控制,受伤的土地能够得到疗伤。生态文明建设重在落实,关键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