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群众筑就“精神家园”
来源:河北省人民政府网站 作者: 时间:2015.03.02
河北省民间艺术之乡、邢台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县……一个个荣誉来自于邢台县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的持续发力。
2014年,邢台县结合地域特点、文化传统和时代要求,大力实施“三线四片”民生文艺圈工程,不断完善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培育壮大文化艺术人才队伍,提升群众文艺活动质量,推动全县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文化服务网络覆盖全境
邢台县是环市县,也是山区县。如何构建文化服务网络,不断满足群众急速增长的文化需求,成为县委、县政府在实践中不懈的努力。
该县根据地域面积大、农村多,山区、丘陵、平原区位条件不同的实际,科学谋划、精心设计,构建了“三线四片”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三线”,即以横穿境内的邢左、邢和、邢昔三条省道为主轴线,将沿路183个村打造成文化建设示范村,辐射带动周边村,构建民生文艺圈。“四片”,就是依托当地文化资源,重点打造羊范书画艺术名镇、路罗文化旅游名镇、将军墓文艺表演名镇、皇寺历史文化名镇等四个特色文化名镇。通过“三线 四片”民生文艺圈建设,形成点线相连、片区相通、布局合理、服务便捷、覆盖全境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为强化县级文化设施的龙头带动作用,邢台县委、县政府投资2200多万元,重点对县宣传文化中心、抗大陈列馆等县级文化设施的硬件、软件进行了标准化提升。抗大陈列馆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县财政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建成将军墓镇等12所标准化乡镇综合文化站,投资1600万元,建设规范化农家书屋520个、农村文化大院210个、农村文化活动广场156个、文化资源共享点520个。
文艺人才队伍日益壮大
“老曲,你看看这个字怎么样?”近日,在邢台县羊范村书画室里,曲聚龙和李海锁老哥俩正在互相点评各自的书法作品。书画室的墙壁上挂满了书法、绘画爱好者的作品,墨香扑鼻。
邢台县拥有书画、戏曲、舞蹈等地方特色乡艺30多种,群众基础深厚。该县按照“三线四片”民生文艺圈布局,突出地方特色,注重分类指导,大力发展农村文艺队伍,成立了4个书画研究会和4个戏曲票友协会。
同时,该县加大对民间特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力度,建设了薛家屯鸳鸯谷、西南庄招子鼓等1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队伍,传承和发展了“非遗”文化。
为推进“唱响核心价值观、共跳百姓健康舞”普及工作,该县对全县各村舞蹈表演队伍进行整合,派出专业文艺老师进行指导,高标准建设了祁村、浆水、南青山等40个舞蹈健身示范队,推动了全县农村舞蹈健身活动蓬勃开展。
品牌活动好戏连连
数九寒天的晚上,滴水成冰,但在邢台德龙钢铁公司“职工之家”里,2000余名企业职工和周边农村群众正在热情地观看一场别开生面的文艺晚会。
据县文广新体局文艺科科长郭晓双介绍,这是该县开展优秀文艺骨干、优秀文艺节目巡演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主题实践活动的形式之一。晚会上表演的20个节目都是从全县舞蹈大赛、戏迷票友大赛、小戏小品大赛等品牌活动中脱颖而出的获奖节目,演员则是农村土生土长的文艺爱好者。这样的演出还将在镇村、企业等基层单位上演20余场次。
为了让更多群众参与文艺活动,邢台县以农村文化为基础,推出一系列群众喜爱、社会反响好、富有本地特色的文艺活动。多年来,他们积极打造小戏小品大赛、广场舞大赛、乡土文艺大赛、戏曲票友大赛、农民书画展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品牌,用实践证明了“品牌带动”思路的良好效应。全县累计360余支队伍、2000余名文化爱好者参加了各项活动,丰富和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同时发展壮大了基层文艺队伍。
与此同时,该县顺应群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创新文化下乡模式,采取外聘知名专业人员、内选优秀业余队伍的“混搭”方式,组织开展惠民演出、送戏下乡活动,截至目前已累计演出600余场次,令基层文艺爱好者都能参与其中,使全县基层文化活动红红火火。
2014年,邢台县结合地域特点、文化传统和时代要求,大力实施“三线四片”民生文艺圈工程,不断完善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培育壮大文化艺术人才队伍,提升群众文艺活动质量,推动全县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文化服务网络覆盖全境
邢台县是环市县,也是山区县。如何构建文化服务网络,不断满足群众急速增长的文化需求,成为县委、县政府在实践中不懈的努力。
该县根据地域面积大、农村多,山区、丘陵、平原区位条件不同的实际,科学谋划、精心设计,构建了“三线四片”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三线”,即以横穿境内的邢左、邢和、邢昔三条省道为主轴线,将沿路183个村打造成文化建设示范村,辐射带动周边村,构建民生文艺圈。“四片”,就是依托当地文化资源,重点打造羊范书画艺术名镇、路罗文化旅游名镇、将军墓文艺表演名镇、皇寺历史文化名镇等四个特色文化名镇。通过“三线 四片”民生文艺圈建设,形成点线相连、片区相通、布局合理、服务便捷、覆盖全境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为强化县级文化设施的龙头带动作用,邢台县委、县政府投资2200多万元,重点对县宣传文化中心、抗大陈列馆等县级文化设施的硬件、软件进行了标准化提升。抗大陈列馆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县财政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建成将军墓镇等12所标准化乡镇综合文化站,投资1600万元,建设规范化农家书屋520个、农村文化大院210个、农村文化活动广场156个、文化资源共享点520个。
文艺人才队伍日益壮大
“老曲,你看看这个字怎么样?”近日,在邢台县羊范村书画室里,曲聚龙和李海锁老哥俩正在互相点评各自的书法作品。书画室的墙壁上挂满了书法、绘画爱好者的作品,墨香扑鼻。
邢台县拥有书画、戏曲、舞蹈等地方特色乡艺30多种,群众基础深厚。该县按照“三线四片”民生文艺圈布局,突出地方特色,注重分类指导,大力发展农村文艺队伍,成立了4个书画研究会和4个戏曲票友协会。
同时,该县加大对民间特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力度,建设了薛家屯鸳鸯谷、西南庄招子鼓等1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队伍,传承和发展了“非遗”文化。
为推进“唱响核心价值观、共跳百姓健康舞”普及工作,该县对全县各村舞蹈表演队伍进行整合,派出专业文艺老师进行指导,高标准建设了祁村、浆水、南青山等40个舞蹈健身示范队,推动了全县农村舞蹈健身活动蓬勃开展。
品牌活动好戏连连
数九寒天的晚上,滴水成冰,但在邢台德龙钢铁公司“职工之家”里,2000余名企业职工和周边农村群众正在热情地观看一场别开生面的文艺晚会。
据县文广新体局文艺科科长郭晓双介绍,这是该县开展优秀文艺骨干、优秀文艺节目巡演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主题实践活动的形式之一。晚会上表演的20个节目都是从全县舞蹈大赛、戏迷票友大赛、小戏小品大赛等品牌活动中脱颖而出的获奖节目,演员则是农村土生土长的文艺爱好者。这样的演出还将在镇村、企业等基层单位上演20余场次。
为了让更多群众参与文艺活动,邢台县以农村文化为基础,推出一系列群众喜爱、社会反响好、富有本地特色的文艺活动。多年来,他们积极打造小戏小品大赛、广场舞大赛、乡土文艺大赛、戏曲票友大赛、农民书画展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品牌,用实践证明了“品牌带动”思路的良好效应。全县累计360余支队伍、2000余名文化爱好者参加了各项活动,丰富和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同时发展壮大了基层文艺队伍。
与此同时,该县顺应群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创新文化下乡模式,采取外聘知名专业人员、内选优秀业余队伍的“混搭”方式,组织开展惠民演出、送戏下乡活动,截至目前已累计演出600余场次,令基层文艺爱好者都能参与其中,使全县基层文化活动红红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