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保护 >> 正文

保护生态 惠及百姓

来源:长白山日报 作者: 时间:2015.03.04

在江源区砟子镇育林新村食药用菌种植基地接菌车间里,工人们紧张有序地忙碌着,不一会儿,一个个灵芝菌袋便排满了车间。负责人赵学斌说,明年这些菌袋将给他带来百万元的收入,效益十分可观。

今年50岁的赵学斌是育林新村的一名农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他承包山林,发展林下经济,种植中药材,不断扩大规模,现在收入达到百万元。赵学斌感慨地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让农民得到了摸得着、看得见的实惠。

自我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还林于民、还利于民,“公家林”变成了“自家林”,农民成了集体山林真正的主人,打破了原来固有的生产关系,产权明晰主体到位,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林农造林护林的积极性,植树造林由过去的政府组织动员,变成了农民自发行为,唤醒了农民经营林地的意识,由此也产生了多维立体效应,加快了我市林业的发展。

林权制度改革成效凸显2008年12月,我市开展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205万亩的集体山林,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落实给11.1万农户、34万多农民,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的局面,林改成效凸显。分山到户后,农民对山林资源十分珍惜,保护意识普遍增强,“看好自家山、管好自家林”,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

造林由过去的“要我造”变为“我要造”,造林面积逐年增加。森林资源保护进一步加强,盗伐、滥伐林木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农民护林防火意识明显增强。

同时,林改也使过去遗留的林权纠纷得到了解决,促进了和谐农村的建设。

农民劲头足收入多

“林改前,如果公家想种树,老百姓都不认可,即使种树了,田间地头的都没人伺候,但林改后,就发生了大转变,林地分到了个人,田间地头的林地都是自家的了,让百姓看到了实惠和效益,不但人人都精心伺候了,还提高了成活率,美化了环境。”赵学斌说。

提起经济效益,赵学斌更是乐得合不拢嘴。过去年收入二三万元,自从承包林地发展林下经济后,年收入增加至百万元。他的食药用菌种植基地还吸纳了村里34名剩余劳动力就业。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受益的不只是农民,还有林业工人。今年34岁的李明昆是临江市红松母树林管理站的一名工人,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他和同事都变成了森林的主人。承包山林,自主经营,自主管理,收入是原来的两倍。

李明昆几乎每天都要到自己承包的96亩松树林走一趟,李明昆说,刚开始时觉得单位抛弃了自己,没有干劲,没了奔头,心情也很郁闷。渐渐的李明昆发现,这树林就像孩子一样,你精心培育管护它,它便茁壮成长,收成就多,每年都有新变化。在他的精心护理下,2014年,松籽大丰收,刨去工本费,李明昆净收入30万元。说到这里,李明昆的兴奋溢于言表。

林权贷款激发农民多种经营为帮助农民解决发展中的资金难题,我市积极推行林权抵押贷款,与农业银行、建行等金融部门研究贷款程序、步骤和林业需要提供的相关材料及要件,让农民用林权贷款发展经济,增收致富。临江市闹枝镇冰湖村农民吕彦龙便是这一举措的受益者。

“十几年前村里分给我一些荒山荒地,由于没有资金投入,产权不明晰,多年过去,林子也没长起来,也没什么收益”。吕彦龙说,林权制度改革后就不一样了,我们有了林权证,我用林地抵押贷款25万元,用这些贷款完成造林的同时,发展了无公害北冰红葡萄园“林果”间作经济,又用种植的葡萄酿酒,形成了良性循环发展经济,如今葡萄酒厂经济效益良好,预计今年产品产值400万,净利润可达300多万元。

采访中市林业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林权改革后的5年来,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36317公顷,林下经济种植面积达到10.66万亩,种植农户累计达到1.16万户,实现年产值57586万元,受惠农民34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