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各地环保 >> 正文

青海开启生态新征程

来源:《财经界》 作者: 时间:2015.03.04

  自去年国家创建生态文明先行 示范区第一梯队以来,57个担当 先行先试重任的地区便积极投入到 这场生态战役中,纷纷启动结合自 身资源特点和优势的战略举措。  其中,有“三江源头”、“中 华水塔”之称的青海更是大刀阔 斧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启动下调 GDP增速、不断加大生态投入等 一系列重要措施。  实践表明,青海去年生态保护 建设全面加强:三江源二期工程全 面启动,探索完善易地搬迁群众可 持续发展和生态管护机制;青海第 三产业投资占总投资的半壁江山, 循环经济和新兴产业投资占工业投 资的七成多,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 盾开始突破性化解;淘汰水泥、铁 合金落后产能 27万吨,提前实现 “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全省人口 最密集的西宁市、海东市的空气优 良率均在 70%以上。  生态权重不断加大  在 GDP与生态孰重孰轻的选择题中,青海将目光坚定地投向后 者。  本刊从日前举行的青海省十二 届人大四次会议上获悉,自去年将 GDP 预期增速从 10.5% 左右下调 至 9% 以上,实际完成 9.2% 的基 础上,青海今年再次将这一数字下 调为 8%,以适应新常态,更加积 极地推行生态保护第一战略。  同时,今年以及即将启动的 “十三五”规划,青海省将继续把 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推进三江 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等重大生 态工程。三江源地区坚持不考核 GDP,同时把资源消耗、污染物 排放、环境损害等生态文明指标纳 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并加大权 重,新考核办法预计今年一季度修 订并实施。  去年投入 116亿元生态资金  据了解,自树立生态保护第一 的理念后,青海就把支持保护和改 善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生产力的重要 责任,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生态保护机制,去年共投入 116 亿元全力支持生态文明建设。  为支持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投 入资金 57.5 亿元,支持三江源二 期、祁连山(10.10,-0.03, -0.30%)生态综合治理等全面启 动,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湟水流 域综合治理和环境综合整治,完善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积极 支持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 保护、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及湿地保 护和修复等工程,重点生态功能区 建设和城乡人居环境治理成效显 著。  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投入 资金 24 亿元,支持以西宁为重点 的东部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整合节能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和排 污费等专项资金,对工业企业污染 减排技术改造等予以补助。支持启 动美丽乡村和美丽城镇建设,实施 村庄和游牧民定居点环境整治,城 乡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而为进一步完善三江源生态补 偿机制,投入资金 34.5 亿元,重 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1+9+3” 教育经费保障、异地办学奖补、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监测、 草原日常管护和草原生 态保护补助奖励等政策 有效落实,并重视补偿 政策之间的衔接,不断 优化补偿程序和补偿范 围,逐步建立起动态的 补偿标准调整机制。   生态领域改革总体 思路基本形成  事实上,青海自十八 届三中全会提出将生态 文明融入“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 后,就开始对全省全面深化改革能 形成特色、打造亮点的重点领域进 行总体部署、系统谋划、整体设计。  经过一系列精心谋划和设计, 青海目前已基本形成省级生态领域 改革的总体思路,并成立了由省长 担任组长的生态领域改革专项小组 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针对具体工作,生态领域改革 专项小组起草的《青海省生态文明 制度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了总体要 求、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规划了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 6 个重点领 域、19 项主要改革举措和 30 项具 体改革任务。  图”正式出炉后,青海省2015年 政府工作报告也对今年的生态文明 建设提出了三个着重点:一是把握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键点,努 力推动经济稳定增长;二是把握稳 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点,加速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三是把握宏观政策与主动作为的结合点,全力推动 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红利。
  具体落实中,首先要加快节能减排和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好节能 减排降碳工程:淘汰 2005 年底前注册的黄标车和老旧车辆,完成西宁市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煤改气,西宁、海东环境空气质量优良 率继续保持在 70% 以上;实施清洁水行动,巩固提高湟水河治理成果,开展重点企业废水深度治理, 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今年所有县城要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并投入运营等。  其次,积极发展生态经济。编制全省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规划, 以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为主要模式,支持建设一批生态型重点示范 工程。东部地区抓紧谋划实施一批环保产业项目,柴达木地区着力推动生态保护和循环经济耦合发展, 重点生态功能区扶持发展生态畜牧业、民族传统手工业和民族文化产业,积极推动可可西里藏羚羊栖息 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等工作,着力打造一批世界级的生态品牌。  此外,青海还将构筑生态文明制度新体系。健全实施主体功能区 规划的配套政策和产业准入目录, 制定全省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完善 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