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倡导践行“马上就办”纪实
来源:《秘书工作》杂志 作者: 时间:2015.03.12
“部队的事情要特事特办,马上就办。”
——时任南京军区某师政治部主任的颜黎明至今仍然记得习近平那句掷地有声的话。
1990年5月17日,原先驻扎连江县的南京军区某师师部奉命迁入福州市郊五凤山脚下的军营。当天晚上,刚刚上任九天的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连夜冒雨走进了部队临时搭建的野战帐篷。
“你们刚搬到这里,困难肯定不少。有多少难处,竹筒倒豆子,全都倒出来。然后我们再逐个帮你们捡起来,一粒不会少。”习近平微笑着说。
初到此地,部队面临着许多现实困难。部队领导连提了三个请求:能不能修一条战备路,能不能解决三百多名随军家属落户和一百多名随军子女入学的问题?
面对这三个在当时并不那么容易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没有丝毫犹豫,当即表态“要特事特办,马上就办”。那份担当和气魄给部队的指战员们吃下了定心丸。
不久以后,一条2.5公里的战备公路通车,从规划到竣工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全师符合条件的随军家属,全部落户福州;跟随父母辗转多地的孩子们进入了福州的小学、中学读书。在此之前,这支入闽15年的部队,子弟里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而此后25年,不少孩子如愿以偿考入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
从五凤山下的军营里开始,“马上就办”这四个字逐渐进入福州人的视野。这位年轻的市委书记,以一种雷厉风行的实干精神拉开了主政榕城六年的序幕。
也就是从那时起,“马上就办”以其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狠抓落实的责任感、勤政为民的使命感,不仅在八闽大地悄然成风,更以其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张宏伟的蓝图正在神州大地徐徐展开。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我们应以怎样一种精神状态面对艰巨的任务,迎接历史的考验?重温往事,让我们从历史中汲取力量。
雷厉风行 紧抓快办
“马上就办”,是提倡一种精神,对工作闻风而动,雷厉风行,有紧迫感、责任感,有工作热情、工作效率。
1990年春天,时任福州市委组织部部长王文贵从宁德接来了一位新书记——习近平。
“他来的第二天就下去调研了。”随后的几天时间里,王文贵陪同这位新任市委书记马不停蹄赶往永泰、闽清、闽侯三县调研。
“那种高效的工作节奏让人印象深刻,当时我就感到,福州要有大变化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王文贵感慨地说。
在接任福州市委书记之前,习近平在宁德地区已经担任了近两年的地委书记。从推行“四下基层”作风,到强调“弱鸟先飞”意识,提倡“滴水穿石”精神,习近平以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推动宁德在摆脱贫困的征程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离开闽东山区,主政省会城市,摆在习近平面前的是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
“习近平同志来福州工作时,刚好在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前夕,那时体制机制还存在许多僵化的地方。比如要盖一座楼,从批地到拆迁,最多要盖近两百个公章,几乎每个环节都要收费。”时任福州市市长、与习近平搭过多年班子的金能筹这样回忆。
作为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上世纪90年代初的福州,综合实力、竞争力与同类城市相比差距不小:没有高速公路、没有大型港口,即便是全省也仅有两条铁路沟通内外……
不仅如此,在福州的一些干部中,精神不振、作风懒散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老同志回忆,当时一些机关工作人员办事,首先想到的是怎么跟自己的利益挂钩,挂上了就快点办,挂不上就拖着不办,“吃、拿、卡、要”,官僚主义的现象多有存在。
如何迅速改变干部的作风,找到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习近平在思考。
“我们要办的事很多,要为改革开放提供一个良好的软环境,这就需要提倡一种满负荷的精神,反对拖拉扯皮和人浮于事,提高办事效率,做到今日事今日毕。”
1991年1月14日,《福州晚报》上刊登了一则消息——《我们也需要一本“市民办事指南”》,反映了群众对提高机关服务水平的呼声。对于这篇并不显眼的文章,习近平却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当即指示市委政研室立即着手准备编写,并第一时间在报纸上发布消息向群众反馈,前后只用了50个小时。
通过这样一件小事,人们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信号。
1991年2月20日,在福州市委工作会议上,习近平第一次向全市干部明确提出,“要大力提倡‘马上就办’的工作精神,讲求工作时效,提高办事效率,使少讲空话、狠抓落实在全市进一步形成风气、形成习惯、形成规矩。”
市委工作会议后三天,在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召开的现场办公会上,习近平提出,“要抓住那些急需解决而又有能力解决的事进行研究,并且本着‘马上就办’的精神,组织实施。”
1991年2月28日,一份反映福州动物园现实困难的建议报告再次摆在了习近平的案头。
半年前,习近平曾对该园存在的经费缺乏,办公楼、动物圈舍亟待修缮,饲养人员待遇较低等问题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予以研究解决。
“这件事距市领导批示竟已过了半年,而依然故我,毫无改变。连一个回音也没有。这与‘马上就办’的精神相去何远,也不知这样的拖延该由谁来负责。俱往矣,从今天开始一周内办结……”
习近平这段措辞严厉的批示给时任福州市委秘书长林文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说之前还有些人认为,‘马上就办’就是新书记提出的一句口号,那么从这件事起,干部们就都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狠抓落实,转变作风了。”
正是在这个批示中,习近平进一步要求:“把从前石沉大海的批办件清理一下,应锲而不舍地要查办结果。”
一面反复强调,一面狠抓落实。围绕“马上就办”这四个字,一系列重效率、务实干的政策措施不断推出:
——作出关于1991年继续为城乡人民兴办实事的决定,在全市明确提出20件百姓关心亟待解决的实事抓紧快办;
——倡导、推行市领导到各县区、各部门,针对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现场办公、尽快解决;
——倡导、推行福州市、县领导联合接待群众日活动,两级领导一起听取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
……
从点滴做起,重落实;从效率抓起,拼速度。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马上就办”成为福州的一句流行语。讲效率、抓落实,成为福州各级干部的行动指南。
“‘马上就办’的提出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特色。它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它是问题导向下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执政理念。”时任福州市委政研室副主任李闽榕说。
翻阅二十多年前福州市委的档案资料,习近平在1991年11月25日《关于任职以来工作情况的汇报》中写道:
“一年半来,我在工作中始终处于超负荷状态,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为做好工作,不敢有丝毫懈怠。”
“我深感福州作为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必须加快运转速度,特别是克服一些具体工作部门中存在的办事效率低、工作不落实的状况。今年初,我从省委‘抓落实、见成效’的口号中得到启发,向全市提出了‘马上就办’、狠抓落实的要求,并身体力行。现在,廉政勤政、狠抓落实的精神,在全市已开始形成风气。”
“马上就办”是针对拖拉扯皮、明日复明日,针对敷衍了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针对不负责任、官僚主义而提出的。
它的提出犹如一剂猛药,令干部群众的精神为之一振,给福州这座东南重镇注入了巨大的发展动力。
在之后的五年时间里,“马上就办”的内容不断丰富——
1991年底,习近平提出,“马上就办”的关键,就是要抓好督查工作,要“回头看”。只有督促检查,才能真抓实干,否则就是“稻草人”。
1992年,习近平提出,“‘马上就办’加上‘真抓实干’,我们就能切实转变作风,把工作落到实处,开创新局面。”
1995年,习近平提出,“事情定了就办、办就办好,绝不允许拖拖拉拉、半途而废。”
“马上就办、真抓实干”,这八个大字不仅被写在了市委礼堂的外墙上,更写进了福州人的心里。
也就是在这五年时间里,福州以年均超过20%的经济增长率快速前进,1990年、1993年、1994年、1995年,全市GDP相继超过100亿元、200亿元、300亿元、400亿元,迅速跻身于全国大中城市前列,成为东南地区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
二十多年过去了,再次提起“马上就办”,人们更加深切地领略到它背后蕴含的巨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马上就办”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具有的对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强烈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始终具有的与时俱进、永立时代潮头的紧迫感和时代感,始终具有的求真务实、高度认真的科学态度和鲜明实践品格,事关端正党风,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民有所呼 我有所为
人民需要的不是宣言和承诺,而是行动和实效。
“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
“四个万家”是初到福州的习近平提出的工作抓手之一。这四句暖心、贴心的话,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回答了“‘马上就办’为了谁”的基本问题。
“每个领导干部都要懂得,党和人民把为人民服务的重担放在我们肩上,这是一种多大的信任和责任。要把这种信任和责任看得比泰山还重。”
“人民群众是最实在的,他们不但要听你说得如何,更要看你做得如何。不光要听‘唱功’,而且要看‘做功’。”
从人民的利益出发“马上就办”,从人民的需要出发“马上就办”,习近平身体力行。
福州境内闽江中下游一带,曾生活着许多连家船民。他们世代以船为家,贫困、漂泊,被人歧视地叫作“曲蹄仔”……
1991年3月7日,习近平登上了闽江边的一条“连家船”。弯腰钻进低矮的船舱,他走近灶台掀开锅盖,里面只有一点萝卜干。习近平良久不语。
这条“连家船”是郑和金与妻子连水花的家。
“我16岁上船,结婚也在船上。岸上没有房子,我们夫妻俩和三个儿子挤在船上,前舱装货,后舱睡觉。孩子放学回来,常常找不到船在哪里。”二十多年前“连家船”上的生活,在70岁的郑和金记忆里依旧清晰。
“我们能有自己的房子住吗?”拉着市委书记习近平的手,连水花只忐忑地提了这一个问题。
“你们放心,房子一定会有的!”习近平有力的回答,至今深深印刻在郑和金夫妇的心里。
登岸之后,习近平立即召开现场办公会,要求有关部门以强烈的责任心和紧迫感“马上就办”,迅速拿出实实在在的措施解决问题。
十个月后,包括郑和金夫妇在内的104户船民家庭结束了“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生活,搬进了台江区红星新村的新居。
今天,每当郑和金在电视上看到习近平的画面,依然觉得很亲切:“没有习书记,就没有我们的家啊。”
“民有所呼,我有所闻;民有所呼,我有所为。”
“要坚持‘马上就办’的作风,切实为群众为基层解决生产和生活上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天净沙 · 甘霖
藤山滴水人家,
长夜倦灯苦捱,
书记察情令下,
流水音佳,
爱民人在今夏。
这首词,是1992年一名群众写给习近平的。
那年7月,酷暑时节的仓山区下渡藤山弄,一百多户居民因为供水管径太小,水压上不去,饱受断水之苦。他们给习近平写了一封信,反映用水难题。习近平见信立即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迅速了解情况,马上解决问题。
很快,现场勘察的队伍到了,供水管线的改造方案定了。接着,工程队破土动工,在连日高温下加紧作业,8月7日为居民们接上了自来水。
全市的工作千头万绪,百来户居民的用水问题也许算不上大问题。但在习近平眼里,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他要求身边的干部牢记:“百姓的事,要时时放心不下。”
主政福州期间,像这样反映问题、寻求帮助的群众来信,习近平接到过很多。有的来自远方的山西霍州,反映福州非法长途车售票点欺骗旅客的问题;有的来自外来务工人员,反映子女上学难的问题;有的来自贫苦的山区乡村,要求政府架桥修路,他知道后都指示有关部门和地方尽快努力帮助解决。
地处山区的永泰县,是习近平挂钩联系的扶贫开发重点县。当时因为缺少道路,偏远山区的农民有“三怕”:怕猪壮,壮了抬不出去;怕树高,高了运不出去;怕孩子大,大了娶不到媳妇。
葛岭镇溪洋村,正是这样的情况。水流湍急的大樟溪从村子与省道间横穿而过,无桥无路,村民要想把李果、青梅等特产运出去,非常困难。
当时的村支书陈院院为了给村民修座桥,四处奔走,但因资金紧张,一直没有结果。
“那时村里人最大的愿望,就是把桥修起来。后来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写信给习书记,没想到他很快批给有关部门,帮我们实现了这个心愿。”今年已80高龄的陈院院谈起这件事时,仍充满感激。
这座宽五米、长二百多米的石桥,在当地村民的心中,不仅是联系外界的致富桥,更是党和群众的连心桥。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为民之举,多多益善。
要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就要到困难多的地方“雪中送炭”,满腔热情、真心实意、千方百计地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上的难题。
15年前,福州台江区正义路27号,一个大杂院,五户大家庭,满满当当挤着27口人。56岁的刘依钗一家四口住在其中一间仅17平方米的木板房里。这里就是福州当时有名的棚户区——苍霞社区。
木板房夏天热得像桑拿房,必须不断往墙上泼水来降温;冬天又四处透风,要一层一层地糊报纸御寒。以前福州像苍霞社区这样的棚户区很多,所以也有个很形象的说法,叫“纸禙的福州城”。
为不断改善福州人民的住房条件,习近平在市委书记任上大力实施“安居工程”“广厦工程”“造福工程”。到省里工作后,习近平依然念念不忘福州旧城改造工作。
2000年盛夏的一天,已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事前没打招呼,来到了即将动迁的苍霞社区。“那是7月2日的中午,天气特别热,近40度的高温。我们没想到省长会来,连把伞都没来得及准备,只匆匆地给他找了顶草帽。”当时的情景,时任苍霞街道党工委书记陈永辉至今记忆犹新。
炎炎烈日下,习近平径直走进了正义路27号。狭小闷热的木板房里,他详细地询问住户们的基本情况和对拆迁补偿的意见。不一会儿,所有人都是大汗淋漓。
出来之后,习近平问身边的领导干部:大家知道为什么要选在最热的天、正午的时候来棚户区调研吗?就是想让大家亲身体验一下群众的疾苦,加快棚户区改造的步伐。
一周后,动迁工作全面铺开。8月底,苍霞社区共3441户,涉及近万人的动迁工作全部完成。
五个月后,在原址上建成了第一批四幢回迁房。2001年5月1日,回迁安置的所有楼房就全部竣工。
“感谢习书记,感谢党和政府,没有共产党,我就住不上这么好的房子,过不上这么好的日子。”坐在自家窗明几净的单元房里,今年已经71岁的刘依钗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着内心的感受。
“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
让人民满意,这是“马上就办”最高的价值取向。一直以来,习近平始终以这样的理念要求自己、教育干部——
“共产党员要自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党性的核心和最高准则,只有为民办事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
办就办成 滴水穿石
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的具备长远目标的胸怀,而不是漫无目的、实用主义的“近视眼”;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的短期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意识。
“三山一水”福州城,那穿城而过的水,就是福建的母亲河——闽江。它蜿蜒而行,在福州西郊一分为二,至罗星塔复合为一,折向东北出琅歧岛,而后流注而去,直入东海。
二十多年前的一天,闽江之上,一艘不起眼的小客轮破浪前行。“习书记的个子高,几乎要碰到舱顶。大家把几张桌子拼在一起,铺开地图和资料,迎着江风,畅所欲言,勾勒沿岸的今天和未来。”回忆起那段满怀激情干事创业的岁月,当年陪同习近平调研福州发展规划的市委办副主任赵汝棋说。
1992年的春天,邓小平南方谈话掀起了改革开放的新浪潮。福州蓄势待发,如何抢抓发展机遇?
马上就办,办要办成。
习近平认识到,讲效率的同时更要讲科学,惠眼下的同时更要利长远。“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地方的建设,如果没有长远规划,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失误,甚至留下永久的遗憾。”
良弓在手,贵在速发。但“马上就办”绝不等于盲目蛮干。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制定着眼长远的发展规划,是习近平长期形成的科学工作方法。
1992年5月,习近平亲自牵头,开展福州市发展战略研究,编制《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
“调查研究是工作有新思路的源泉,是提高决策水平的有效途径,是领导机关的基础性工作和领导干部的基本功。”
习近平带领广大干部“拜实践为师,拜群众为师”,用了半年时间广泛开展调研和论证。
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据不完全统计,1627名干部围绕581个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完成了367篇调研报告。
北上南下,求取真经。调研组分头赴广东、海南、上海、山东、江苏、北京等地考察,学习先进城市的发展经验。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市直有关部门及县(市)区领导、市大中型企业负责人以及基层同志也被召集起来,先后开了数十场不同类型的征求意见会,为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
依靠群众,同心协力。通过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广大群众也被发动起来,三万多市民参与了问卷调查。福州晚报社的老记者陈长钳回忆,“短短半个月的时间,收到了近三万份问卷,占我们晚报发行量的将近一半。”不少市民为提出好建议,利用休息时间自发开展调查研究。一对离休老夫妇,连续数天乘车在市里调查,就城市交通、商业网点分布等问题提出十多条建议。还有市民骑自行车在城里转了三天,提出了加强道路网络建设的16条建议。
“万人答卷,千人调研,百人论证”,在习近平的带领下,经过不断修改、反复论证,拿出了比较完整的战略构想。
几经商榷,十易其稿,每一稿,习近平都认真审阅,一同参与修改。
1992年11月,《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在市委六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审议通过,为福州的未来描绘了清晰的发展蓝图。干部群众将其称为“3820”工程。
——用3年时间即到1995年,使经济上一个大台阶,主要指标在1990年基础上再翻一番;
——力争用8年时间即到2000年,使全市城乡各项人均水平等主要指标达到国内先进城市的发展水平;
——用20年时间即到2010年左右,达到或接近亚洲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当时的平均发展水平。
立足“3820”战略构想,从1992年到1995年,习近平又接连提出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建设“海上福州”、全面发展海洋经济以及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等战略构想。
这一系列发展规划提出后,有的同志不理解,有的同志有顾虑:“陆地上还没发展好就发展海上,行吗?”“国际化城市会不会离得太远了?”“为官一任,想20年那么远干什么?”……
水滴才能石穿,功成不必在我。“要用实实在在的努力去为每一步前进开辟道路,为后人多做铺垫的工作,让福州人民对我们这个班子留下一个考虑问题实在、办事实在的印象。”习近平这样要求干部,也这样带着干部群众苦干实干,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
2012年10月,“3820”工程提出和实施20年之际,在福建经贸会展中心举办了为期十天的展览,市民纷纷来参观,共同回顾福州20年的发展道路。
从“纸褙”的旧城区到现在的高楼林立,观展的市民对福州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感慨万千。而作为“3820”工程的参与起草者,后来任市委政研室主任的赵汝棋说:“我们对照数据就能发现,当年制订的战略目标不但如期实现,而且与实际发展基本吻合。这说明‘3820’战略构想是科学可行、富有前瞻性的。”
抚今追昔,“3820”工程每一项、每一阶段目标的达成,靠的不仅是科学的规划与设计,更是滴水穿石、垒土成台的韧劲。
“有的问题当然不可能一下子解决,但只要我们一件事、一件事地去落实了,就会日有所进,月有所长,久久为功,不断取得成效。”
正是靠着这份深入细致、坚韧不拔,在当时福州基础设施、产业配套等都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冠捷电子、中华映管、东南汽车等一批重大项目在习近平的支持和帮助下落地生根;新大陆科技集团等多家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也在习近平的关心和鼓励下蓬勃发展。这些至今仍是福州引以为豪的领军企业。
回忆当时的情景,新大陆科技集团总裁王晶说:“1994年1月,因为体制机制的不顺,我和创业伙伴胡钢一起,离开了第一次创业的企业,怀揣仅有的150万元资金,踏上二次创业的征程。当时,我们非常苦恼,特别希望听听习书记的建议。”于是,王晶拨通了市委工作人员的电话,希望能在方便的时候找习近平作个汇报。“当天下午,习书记就让工作人员回了电话,约我们晚上去谈一谈。”
“到现在我都记得那次谈话,他说科技创新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但不管碰到什么困难,一定要坚持走下去。如果有难题,随时会全力支持。”王晶说。
如今,新大陆凭借其国际领先、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站上了行业创新发展的制高点。
“马上就办”强调的是速度、是效率,更是坚持、是韧劲——
“只要是认准的正确的事情,不管多么艰难,习近平都会非常执着、非常努力去做到做好。”无论是长期共事的同事,还是基层一线的干部,对此都印象深刻。
“我推崇滴水穿石的景观,实在是推崇一种前仆后继,甘于为总体成功牺牲的完美人格;推崇一种真有勇气,胸怀目标,扎扎实实,持之以恒的辩证法精神。”习近平说。
——时任南京军区某师政治部主任的颜黎明至今仍然记得习近平那句掷地有声的话。
1990年5月17日,原先驻扎连江县的南京军区某师师部奉命迁入福州市郊五凤山脚下的军营。当天晚上,刚刚上任九天的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连夜冒雨走进了部队临时搭建的野战帐篷。
“你们刚搬到这里,困难肯定不少。有多少难处,竹筒倒豆子,全都倒出来。然后我们再逐个帮你们捡起来,一粒不会少。”习近平微笑着说。
初到此地,部队面临着许多现实困难。部队领导连提了三个请求:能不能修一条战备路,能不能解决三百多名随军家属落户和一百多名随军子女入学的问题?
面对这三个在当时并不那么容易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没有丝毫犹豫,当即表态“要特事特办,马上就办”。那份担当和气魄给部队的指战员们吃下了定心丸。
不久以后,一条2.5公里的战备公路通车,从规划到竣工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全师符合条件的随军家属,全部落户福州;跟随父母辗转多地的孩子们进入了福州的小学、中学读书。在此之前,这支入闽15年的部队,子弟里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而此后25年,不少孩子如愿以偿考入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
从五凤山下的军营里开始,“马上就办”这四个字逐渐进入福州人的视野。这位年轻的市委书记,以一种雷厉风行的实干精神拉开了主政榕城六年的序幕。
也就是从那时起,“马上就办”以其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狠抓落实的责任感、勤政为民的使命感,不仅在八闽大地悄然成风,更以其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张宏伟的蓝图正在神州大地徐徐展开。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我们应以怎样一种精神状态面对艰巨的任务,迎接历史的考验?重温往事,让我们从历史中汲取力量。
雷厉风行 紧抓快办
“马上就办”,是提倡一种精神,对工作闻风而动,雷厉风行,有紧迫感、责任感,有工作热情、工作效率。
1990年春天,时任福州市委组织部部长王文贵从宁德接来了一位新书记——习近平。
“他来的第二天就下去调研了。”随后的几天时间里,王文贵陪同这位新任市委书记马不停蹄赶往永泰、闽清、闽侯三县调研。
“那种高效的工作节奏让人印象深刻,当时我就感到,福州要有大变化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王文贵感慨地说。
在接任福州市委书记之前,习近平在宁德地区已经担任了近两年的地委书记。从推行“四下基层”作风,到强调“弱鸟先飞”意识,提倡“滴水穿石”精神,习近平以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推动宁德在摆脱贫困的征程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离开闽东山区,主政省会城市,摆在习近平面前的是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
“习近平同志来福州工作时,刚好在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前夕,那时体制机制还存在许多僵化的地方。比如要盖一座楼,从批地到拆迁,最多要盖近两百个公章,几乎每个环节都要收费。”时任福州市市长、与习近平搭过多年班子的金能筹这样回忆。
作为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上世纪90年代初的福州,综合实力、竞争力与同类城市相比差距不小:没有高速公路、没有大型港口,即便是全省也仅有两条铁路沟通内外……
不仅如此,在福州的一些干部中,精神不振、作风懒散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老同志回忆,当时一些机关工作人员办事,首先想到的是怎么跟自己的利益挂钩,挂上了就快点办,挂不上就拖着不办,“吃、拿、卡、要”,官僚主义的现象多有存在。
如何迅速改变干部的作风,找到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习近平在思考。
“我们要办的事很多,要为改革开放提供一个良好的软环境,这就需要提倡一种满负荷的精神,反对拖拉扯皮和人浮于事,提高办事效率,做到今日事今日毕。”
1991年1月14日,《福州晚报》上刊登了一则消息——《我们也需要一本“市民办事指南”》,反映了群众对提高机关服务水平的呼声。对于这篇并不显眼的文章,习近平却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当即指示市委政研室立即着手准备编写,并第一时间在报纸上发布消息向群众反馈,前后只用了50个小时。
通过这样一件小事,人们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信号。
1991年2月20日,在福州市委工作会议上,习近平第一次向全市干部明确提出,“要大力提倡‘马上就办’的工作精神,讲求工作时效,提高办事效率,使少讲空话、狠抓落实在全市进一步形成风气、形成习惯、形成规矩。”
市委工作会议后三天,在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召开的现场办公会上,习近平提出,“要抓住那些急需解决而又有能力解决的事进行研究,并且本着‘马上就办’的精神,组织实施。”
1991年2月28日,一份反映福州动物园现实困难的建议报告再次摆在了习近平的案头。
半年前,习近平曾对该园存在的经费缺乏,办公楼、动物圈舍亟待修缮,饲养人员待遇较低等问题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予以研究解决。
“这件事距市领导批示竟已过了半年,而依然故我,毫无改变。连一个回音也没有。这与‘马上就办’的精神相去何远,也不知这样的拖延该由谁来负责。俱往矣,从今天开始一周内办结……”
习近平这段措辞严厉的批示给时任福州市委秘书长林文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说之前还有些人认为,‘马上就办’就是新书记提出的一句口号,那么从这件事起,干部们就都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狠抓落实,转变作风了。”
正是在这个批示中,习近平进一步要求:“把从前石沉大海的批办件清理一下,应锲而不舍地要查办结果。”
一面反复强调,一面狠抓落实。围绕“马上就办”这四个字,一系列重效率、务实干的政策措施不断推出:
——作出关于1991年继续为城乡人民兴办实事的决定,在全市明确提出20件百姓关心亟待解决的实事抓紧快办;
——倡导、推行市领导到各县区、各部门,针对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现场办公、尽快解决;
——倡导、推行福州市、县领导联合接待群众日活动,两级领导一起听取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
……
从点滴做起,重落实;从效率抓起,拼速度。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马上就办”成为福州的一句流行语。讲效率、抓落实,成为福州各级干部的行动指南。
“‘马上就办’的提出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特色。它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它是问题导向下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执政理念。”时任福州市委政研室副主任李闽榕说。
翻阅二十多年前福州市委的档案资料,习近平在1991年11月25日《关于任职以来工作情况的汇报》中写道:
“一年半来,我在工作中始终处于超负荷状态,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为做好工作,不敢有丝毫懈怠。”
“我深感福州作为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必须加快运转速度,特别是克服一些具体工作部门中存在的办事效率低、工作不落实的状况。今年初,我从省委‘抓落实、见成效’的口号中得到启发,向全市提出了‘马上就办’、狠抓落实的要求,并身体力行。现在,廉政勤政、狠抓落实的精神,在全市已开始形成风气。”
“马上就办”是针对拖拉扯皮、明日复明日,针对敷衍了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针对不负责任、官僚主义而提出的。
它的提出犹如一剂猛药,令干部群众的精神为之一振,给福州这座东南重镇注入了巨大的发展动力。
在之后的五年时间里,“马上就办”的内容不断丰富——
1991年底,习近平提出,“马上就办”的关键,就是要抓好督查工作,要“回头看”。只有督促检查,才能真抓实干,否则就是“稻草人”。
1992年,习近平提出,“‘马上就办’加上‘真抓实干’,我们就能切实转变作风,把工作落到实处,开创新局面。”
1995年,习近平提出,“事情定了就办、办就办好,绝不允许拖拖拉拉、半途而废。”
“马上就办、真抓实干”,这八个大字不仅被写在了市委礼堂的外墙上,更写进了福州人的心里。
也就是在这五年时间里,福州以年均超过20%的经济增长率快速前进,1990年、1993年、1994年、1995年,全市GDP相继超过100亿元、200亿元、300亿元、400亿元,迅速跻身于全国大中城市前列,成为东南地区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
二十多年过去了,再次提起“马上就办”,人们更加深切地领略到它背后蕴含的巨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马上就办”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具有的对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强烈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始终具有的与时俱进、永立时代潮头的紧迫感和时代感,始终具有的求真务实、高度认真的科学态度和鲜明实践品格,事关端正党风,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民有所呼 我有所为
人民需要的不是宣言和承诺,而是行动和实效。
“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
“四个万家”是初到福州的习近平提出的工作抓手之一。这四句暖心、贴心的话,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回答了“‘马上就办’为了谁”的基本问题。
“每个领导干部都要懂得,党和人民把为人民服务的重担放在我们肩上,这是一种多大的信任和责任。要把这种信任和责任看得比泰山还重。”
“人民群众是最实在的,他们不但要听你说得如何,更要看你做得如何。不光要听‘唱功’,而且要看‘做功’。”
从人民的利益出发“马上就办”,从人民的需要出发“马上就办”,习近平身体力行。
福州境内闽江中下游一带,曾生活着许多连家船民。他们世代以船为家,贫困、漂泊,被人歧视地叫作“曲蹄仔”……
1991年3月7日,习近平登上了闽江边的一条“连家船”。弯腰钻进低矮的船舱,他走近灶台掀开锅盖,里面只有一点萝卜干。习近平良久不语。
这条“连家船”是郑和金与妻子连水花的家。
“我16岁上船,结婚也在船上。岸上没有房子,我们夫妻俩和三个儿子挤在船上,前舱装货,后舱睡觉。孩子放学回来,常常找不到船在哪里。”二十多年前“连家船”上的生活,在70岁的郑和金记忆里依旧清晰。
“我们能有自己的房子住吗?”拉着市委书记习近平的手,连水花只忐忑地提了这一个问题。
“你们放心,房子一定会有的!”习近平有力的回答,至今深深印刻在郑和金夫妇的心里。
登岸之后,习近平立即召开现场办公会,要求有关部门以强烈的责任心和紧迫感“马上就办”,迅速拿出实实在在的措施解决问题。
十个月后,包括郑和金夫妇在内的104户船民家庭结束了“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生活,搬进了台江区红星新村的新居。
今天,每当郑和金在电视上看到习近平的画面,依然觉得很亲切:“没有习书记,就没有我们的家啊。”
“民有所呼,我有所闻;民有所呼,我有所为。”
“要坚持‘马上就办’的作风,切实为群众为基层解决生产和生活上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天净沙 · 甘霖
藤山滴水人家,
长夜倦灯苦捱,
书记察情令下,
流水音佳,
爱民人在今夏。
这首词,是1992年一名群众写给习近平的。
那年7月,酷暑时节的仓山区下渡藤山弄,一百多户居民因为供水管径太小,水压上不去,饱受断水之苦。他们给习近平写了一封信,反映用水难题。习近平见信立即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迅速了解情况,马上解决问题。
很快,现场勘察的队伍到了,供水管线的改造方案定了。接着,工程队破土动工,在连日高温下加紧作业,8月7日为居民们接上了自来水。
全市的工作千头万绪,百来户居民的用水问题也许算不上大问题。但在习近平眼里,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他要求身边的干部牢记:“百姓的事,要时时放心不下。”
主政福州期间,像这样反映问题、寻求帮助的群众来信,习近平接到过很多。有的来自远方的山西霍州,反映福州非法长途车售票点欺骗旅客的问题;有的来自外来务工人员,反映子女上学难的问题;有的来自贫苦的山区乡村,要求政府架桥修路,他知道后都指示有关部门和地方尽快努力帮助解决。
地处山区的永泰县,是习近平挂钩联系的扶贫开发重点县。当时因为缺少道路,偏远山区的农民有“三怕”:怕猪壮,壮了抬不出去;怕树高,高了运不出去;怕孩子大,大了娶不到媳妇。
葛岭镇溪洋村,正是这样的情况。水流湍急的大樟溪从村子与省道间横穿而过,无桥无路,村民要想把李果、青梅等特产运出去,非常困难。
当时的村支书陈院院为了给村民修座桥,四处奔走,但因资金紧张,一直没有结果。
“那时村里人最大的愿望,就是把桥修起来。后来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写信给习书记,没想到他很快批给有关部门,帮我们实现了这个心愿。”今年已80高龄的陈院院谈起这件事时,仍充满感激。
这座宽五米、长二百多米的石桥,在当地村民的心中,不仅是联系外界的致富桥,更是党和群众的连心桥。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为民之举,多多益善。
要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就要到困难多的地方“雪中送炭”,满腔热情、真心实意、千方百计地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上的难题。
15年前,福州台江区正义路27号,一个大杂院,五户大家庭,满满当当挤着27口人。56岁的刘依钗一家四口住在其中一间仅17平方米的木板房里。这里就是福州当时有名的棚户区——苍霞社区。
木板房夏天热得像桑拿房,必须不断往墙上泼水来降温;冬天又四处透风,要一层一层地糊报纸御寒。以前福州像苍霞社区这样的棚户区很多,所以也有个很形象的说法,叫“纸禙的福州城”。
为不断改善福州人民的住房条件,习近平在市委书记任上大力实施“安居工程”“广厦工程”“造福工程”。到省里工作后,习近平依然念念不忘福州旧城改造工作。
2000年盛夏的一天,已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事前没打招呼,来到了即将动迁的苍霞社区。“那是7月2日的中午,天气特别热,近40度的高温。我们没想到省长会来,连把伞都没来得及准备,只匆匆地给他找了顶草帽。”当时的情景,时任苍霞街道党工委书记陈永辉至今记忆犹新。
炎炎烈日下,习近平径直走进了正义路27号。狭小闷热的木板房里,他详细地询问住户们的基本情况和对拆迁补偿的意见。不一会儿,所有人都是大汗淋漓。
出来之后,习近平问身边的领导干部:大家知道为什么要选在最热的天、正午的时候来棚户区调研吗?就是想让大家亲身体验一下群众的疾苦,加快棚户区改造的步伐。
一周后,动迁工作全面铺开。8月底,苍霞社区共3441户,涉及近万人的动迁工作全部完成。
五个月后,在原址上建成了第一批四幢回迁房。2001年5月1日,回迁安置的所有楼房就全部竣工。
“感谢习书记,感谢党和政府,没有共产党,我就住不上这么好的房子,过不上这么好的日子。”坐在自家窗明几净的单元房里,今年已经71岁的刘依钗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着内心的感受。
“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
让人民满意,这是“马上就办”最高的价值取向。一直以来,习近平始终以这样的理念要求自己、教育干部——
“共产党员要自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党性的核心和最高准则,只有为民办事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
办就办成 滴水穿石
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的具备长远目标的胸怀,而不是漫无目的、实用主义的“近视眼”;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的短期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意识。
“三山一水”福州城,那穿城而过的水,就是福建的母亲河——闽江。它蜿蜒而行,在福州西郊一分为二,至罗星塔复合为一,折向东北出琅歧岛,而后流注而去,直入东海。
二十多年前的一天,闽江之上,一艘不起眼的小客轮破浪前行。“习书记的个子高,几乎要碰到舱顶。大家把几张桌子拼在一起,铺开地图和资料,迎着江风,畅所欲言,勾勒沿岸的今天和未来。”回忆起那段满怀激情干事创业的岁月,当年陪同习近平调研福州发展规划的市委办副主任赵汝棋说。
1992年的春天,邓小平南方谈话掀起了改革开放的新浪潮。福州蓄势待发,如何抢抓发展机遇?
马上就办,办要办成。
习近平认识到,讲效率的同时更要讲科学,惠眼下的同时更要利长远。“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地方的建设,如果没有长远规划,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失误,甚至留下永久的遗憾。”
良弓在手,贵在速发。但“马上就办”绝不等于盲目蛮干。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制定着眼长远的发展规划,是习近平长期形成的科学工作方法。
1992年5月,习近平亲自牵头,开展福州市发展战略研究,编制《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
“调查研究是工作有新思路的源泉,是提高决策水平的有效途径,是领导机关的基础性工作和领导干部的基本功。”
习近平带领广大干部“拜实践为师,拜群众为师”,用了半年时间广泛开展调研和论证。
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据不完全统计,1627名干部围绕581个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完成了367篇调研报告。
北上南下,求取真经。调研组分头赴广东、海南、上海、山东、江苏、北京等地考察,学习先进城市的发展经验。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市直有关部门及县(市)区领导、市大中型企业负责人以及基层同志也被召集起来,先后开了数十场不同类型的征求意见会,为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
依靠群众,同心协力。通过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广大群众也被发动起来,三万多市民参与了问卷调查。福州晚报社的老记者陈长钳回忆,“短短半个月的时间,收到了近三万份问卷,占我们晚报发行量的将近一半。”不少市民为提出好建议,利用休息时间自发开展调查研究。一对离休老夫妇,连续数天乘车在市里调查,就城市交通、商业网点分布等问题提出十多条建议。还有市民骑自行车在城里转了三天,提出了加强道路网络建设的16条建议。
“万人答卷,千人调研,百人论证”,在习近平的带领下,经过不断修改、反复论证,拿出了比较完整的战略构想。
几经商榷,十易其稿,每一稿,习近平都认真审阅,一同参与修改。
1992年11月,《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在市委六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审议通过,为福州的未来描绘了清晰的发展蓝图。干部群众将其称为“3820”工程。
——用3年时间即到1995年,使经济上一个大台阶,主要指标在1990年基础上再翻一番;
——力争用8年时间即到2000年,使全市城乡各项人均水平等主要指标达到国内先进城市的发展水平;
——用20年时间即到2010年左右,达到或接近亚洲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当时的平均发展水平。
立足“3820”战略构想,从1992年到1995年,习近平又接连提出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建设“海上福州”、全面发展海洋经济以及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等战略构想。
这一系列发展规划提出后,有的同志不理解,有的同志有顾虑:“陆地上还没发展好就发展海上,行吗?”“国际化城市会不会离得太远了?”“为官一任,想20年那么远干什么?”……
水滴才能石穿,功成不必在我。“要用实实在在的努力去为每一步前进开辟道路,为后人多做铺垫的工作,让福州人民对我们这个班子留下一个考虑问题实在、办事实在的印象。”习近平这样要求干部,也这样带着干部群众苦干实干,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
2012年10月,“3820”工程提出和实施20年之际,在福建经贸会展中心举办了为期十天的展览,市民纷纷来参观,共同回顾福州20年的发展道路。
从“纸褙”的旧城区到现在的高楼林立,观展的市民对福州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感慨万千。而作为“3820”工程的参与起草者,后来任市委政研室主任的赵汝棋说:“我们对照数据就能发现,当年制订的战略目标不但如期实现,而且与实际发展基本吻合。这说明‘3820’战略构想是科学可行、富有前瞻性的。”
抚今追昔,“3820”工程每一项、每一阶段目标的达成,靠的不仅是科学的规划与设计,更是滴水穿石、垒土成台的韧劲。
“有的问题当然不可能一下子解决,但只要我们一件事、一件事地去落实了,就会日有所进,月有所长,久久为功,不断取得成效。”
正是靠着这份深入细致、坚韧不拔,在当时福州基础设施、产业配套等都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冠捷电子、中华映管、东南汽车等一批重大项目在习近平的支持和帮助下落地生根;新大陆科技集团等多家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也在习近平的关心和鼓励下蓬勃发展。这些至今仍是福州引以为豪的领军企业。
回忆当时的情景,新大陆科技集团总裁王晶说:“1994年1月,因为体制机制的不顺,我和创业伙伴胡钢一起,离开了第一次创业的企业,怀揣仅有的150万元资金,踏上二次创业的征程。当时,我们非常苦恼,特别希望听听习书记的建议。”于是,王晶拨通了市委工作人员的电话,希望能在方便的时候找习近平作个汇报。“当天下午,习书记就让工作人员回了电话,约我们晚上去谈一谈。”
“到现在我都记得那次谈话,他说科技创新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但不管碰到什么困难,一定要坚持走下去。如果有难题,随时会全力支持。”王晶说。
如今,新大陆凭借其国际领先、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站上了行业创新发展的制高点。
“马上就办”强调的是速度、是效率,更是坚持、是韧劲——
“只要是认准的正确的事情,不管多么艰难,习近平都会非常执着、非常努力去做到做好。”无论是长期共事的同事,还是基层一线的干部,对此都印象深刻。
“我推崇滴水穿石的景观,实在是推崇一种前仆后继,甘于为总体成功牺牲的完美人格;推崇一种真有勇气,胸怀目标,扎扎实实,持之以恒的辩证法精神。”习近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