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精神文明 >> 正文

金昌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纪实 文明花开满园春

来源:甘肃文明网 作者: 时间:2015.03.18

今年2月28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暨学雷锋志愿服务大会上,金昌市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实现了甘肃省国家级文明城市零的突破。
  喜讯传来,47万镍都儿女群情振奋、欢欣鼓舞!30年的创建梦想终于变为现实,30年的辛勤耕耘结出丰硕成果。年轻的金昌有了光鲜亮丽的“金字招牌”,祖国的“镍都”站在了新的高度、迈上了新的征程。
  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是目前国内城市综合类评比中的最高荣誉。早在1985年,金昌市就提出了创建文明城市的口号。30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一场接力赛,始终坚持“创建为民、创建利民、创建惠民、创建化民”理念,以创建促文明、以文明促发展、以发展惠民生,城市形象明显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高。金昌市先后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市、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先进城市、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省级文明城市标兵,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连续三次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走出了一条西部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特色之路。
  全民动员聚集共建文明的合力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是单纯去争荣誉拿牌子,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创建,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幸福指数和满意度,提升金昌发展软实力,培育城市核心竞争力,让百姓更幸福,让社会更和谐。”金昌市委书记吴明明说。
  基于这样高度的认识,历届金昌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始终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一项政治责任来传承,一届接着一届干,锲而不舍抓创建。市上每年制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方案》,每年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会议,市委书记、市长靠前指挥,亲自动员部署,不断完善创建思路,充实创建力量,强化创建措施,确保年年都有新举措,年年都有新变化。
  在创建工作中,金昌市立足资源型工业城市的客观实际,坚持城乡、地企、军民共建,营造了共建共享文明的浓厚氛围。
  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被确定为全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市的机遇,积极探索构建城乡文明一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出台文明单位一对一帮扶农村的相关政策,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全市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5%以上,100%的行政村通上了油路或水泥路,所有乡镇卫生院建起了门诊大楼,地埋式垃圾筒在农村逐步普及。积极开展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户”等创评活动,率先评出八星级以上文明户10512户。制定下发了农村、城市社区孝老敬老“红黑榜”评选管理办法,在金川区宁远堡镇中牌村、金川区宝林里社区等8个村和社区试点后,正在向全市推广。广泛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优秀家风家训”等评选表彰活动,形成了勤劳节俭、孝老敬老的良好社会风尚。
  金昌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企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切实转变职能,强化服务,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金川集团公司、八冶建设集团公司等大型企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在支持城市建设、提供就业岗位、支持新农村建设、文明教育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力推动了创建工作。
  金昌已经连续六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地方党委、政府倾情为部队办实事、解难题。近几年共投入资金1.2亿元,用于部队训练场地及营房建设。全市军转干部安置率、城镇退役士兵接收率、农村义务兵优待金增长率、驻金部队官兵子女入学优惠率等七个方面的优抚政策落实率达到100%。驻金部队全力支援地方建设,在抢险救灾、生态建设、双联工作等方面建功立业。全市共建成军民共建点59个、扶贫联系点15个,形成了双拥双促进、共建共繁荣的良好局面。
  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和主动投身到创建活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谱写了创建活动的动人篇章,文明之花在金昌大地竞相绽放。目前,全市90%以上的各级各类集体建成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区)级文明单位(行业),94%的社区建成县(区)级以上文明社区,86%的村镇建成县(区)级以上文明村镇。
  优化环境打造美好宜居新家园
  2014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占地400亩的金昌市金川区紫金花卉种植基地,满目眩紫的薰衣草、马鞭草、琉璃苣和金灿灿的向日葵、油菜花、虞美人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的迷人画卷,吸引数万名省内外游客慕名前来观赏“花海”,休闲度假。这是金昌市优化生态环境、打造美好宜居家园的一个亮点。
  随着龙泉景观带一、二期工程全面建成,过去脏乱不堪的“臭水沟”,如今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曲径通幽、鸟语花香、景色如画,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金昌市地处戈壁荒漠,风沙大,植被少,自然环境严酷。在创建活动中,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绿化美化、改善生态环境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坚持规划引领,加大资金投入,先后实施了金川公园、金川科技广场、金水湖景区、长泰园、龙泉景观带、新华路中段景观带、北部防护林、金川国家矿山公园、龙首湖景区、紫金花卉种植基地等一大批重点景区绿化工程,形成了庭院绿化、道路绿化、公园绿化相结合的城市绿化格局。近几年,全市绿化投资超过7亿元,增加园林绿地面积168公顷,目前城市建成区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1.96%和36.1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0.7平方米,呈现出“半城楼宇半城绿”的秀美景色。
  二氧化硫是金川集团镍、铜冶炼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排放物,也是造成金昌地区环境污染的“元凶”。对此,金昌市地企联手,下大气力整治环境污染,还百姓碧水蓝天。金川集团运用新工艺新设备对冶炼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利用二氧化硫烟气生产硫酸能力已由“十五”末的年75万吨提高到目前的年252万吨,二氧化硫回收率达到96%以上。金昌市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国内一批知名企业,以当地硫酸、氯气、电石渣等为原料发展循环经济产业,不仅变废为宝,还实现了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使金昌进入全国宜居城市百强行列。
  走进金昌市区,大街小巷洁净如洗,但地面上却不见一个垃圾箱。原来,环卫部门根据当地刮风天气较多的实际,将垃圾箱全面改为地埋式,既美观又不占地方,更重要的是能防止大风吹跑废纸、塑料袋等垃圾。
  金昌市在创建文明城市、建设美好家园的过程中,注重人性化,突出精细化。以前道路两旁的道牙全是直角形,路人不慎摔倒后容易撞伤,现在所有道路上的道牙全部安装成了圆角形。过去,行道树和绿地基本用生活污水漫灌,臭气弥漫,蚊蝇肆虐,现在已经改造成了经过处理净化后的中水滴灌、喷灌,既节水又环保。在广场和人行道上铺设了防滑砖,增设了盲道,放置了木质座椅,方便市民在行走或活动时休息。绝大部分公交站点、公交车和公共场所都设有“袋走陋习、留下文明”储物盒,里面备有旧报纸折叠的用来装果皮纸屑的袋子,方便了市民。公共厕所全部免费开放并设有洗手用的热水,防止冬天冻手。酒店、餐馆在营业场所设置了“爱心驿站”,专门为环卫工人、交警等免费提供休息座位、茶水、洗手间、加热饭菜等服务。
  为了给残疾人创造便捷的出行、生活条件,金昌市大力推进城市道路、公共建筑和居民小区等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城市主次干道、支路、人行道坡化改造率达到98%以上,公共建筑、居民区、残疾人住所无障碍设施建设率达到100%,各大医院、银行、商场、宾馆、公园、公厕等全部建有无障碍设施,公共服务场所都设置了低位服务台,公厕里建起了无障碍通道,设置了残疾人坐便器,市图书馆设置了盲人阅览室,配备了视听软件、盲文图书及有声读物等,并免费提供服务。
  以德化民培育崇德向善新风尚
  今年78岁的李洪启,是金川区龙集里社区的一名退休职工,18年如一日用心血和汗水浇绿了大片戈壁荒滩,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为此,金昌市文明办和兰州电影制片厂以李洪启为原型,创作拍摄了微电影《追梦》,宣传他的感人事迹。
  “用微电影的形式反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主要是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身边好人和平民英雄的奉献精神,树立道德标杆。”金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张宇锋说。
  先塑文明人,再建文明城。长期以来,金昌市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文明创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中培养,在实践中塑造,在管理中强化,在环境中熏陶,使市民素质不断提高,形成了崇德向善的社会新风尚。
  在金昌市,无论是在机关单位、服务窗口、公共场所,还是学校、社区、商场以及居民楼栋,随处都能看到印制精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张贴画。市、县(区)宣传部门和文明办精心设计载体,实施“24字”人知人晓工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群众做文明人。全市依托社区文化活动室和乡村舞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秧歌、小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制作了印有“24字”内容的纸杯、围裙、手提袋等,免费赠送给广大市民;印制了宣传核心价值观的张贴画、宣传展板和公益广告,在全市各楼栋、商铺张贴,使“24字”基本内容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金昌市注重用文明礼仪知识教育人、引导人。依托各级讲师团,每年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宣讲报告100多场次。精心组织实施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上网“四大文明行动”,参与人数达60多万人次。组织编印市民文明手册发放到户,引导广大市民“做文明有礼金昌人”。按照“传递文明、引领风尚”的目标,以“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为重点,在全市各媒体及市区繁华地段、主次干道设置了共20多类3万多块“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让广大市民时时感受到心灵的洗涤和道德的熏陶。
  从2012年开始,金昌市启动了“道德讲堂”活动,分别设立机关单位、企业、学校、社区和村镇“道德讲堂”,定期不定期开展活动。两年多来,市民们熟知的上百名身边好人、平民英雄、道德模范纷纷走进“道德讲堂”,深情讲述一件件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凡人故事,春风化雨般感染和激励更多的人见贤思齐,择善而从。到目前,全市已建立起机关、企业、学校、社区、村镇“道德讲堂”220个,设立市、县、区“道德讲堂”总堂3个,先后开展活动5000多场,受众超过50万人次。
  为了用道德实践活动感化人、培育人,近年来,金昌市持续开展“金昌好人”“最美金昌人”“中国好人”“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共评选出金昌好人70名、最美金昌人10人,表彰市级道德模范20人、提名奖23人,10人荣登中国好人榜,3人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4人获全省道德模范称号。市上在市区繁华地段的新华路昌华巷建起了一条“道德街”,将百余名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彩色照片和主要事迹一一展示出来,供市民参观学习。
  市委、市政府建立了奖励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长效机制,由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每年都要对获得全国、省级、市级的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给予2000元至1万元不等的奖励。同时,出台临时救助办法,对生活困难或患重病的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给予一定资金扶持,营造好人有好报的良好氛围,激发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正能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今,金昌市200多支志愿者服务队常年开展扶贫助残、关爱老人、环境保护、交通疏导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全市注册志愿者人数达5.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2.3%,占城市建成区常住人口的26.6%,志愿服务活动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有力推动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惠民利民让百姓共享创建成果
  走进金昌市区,移步即是景,举目满眼春,三季有花,四季见绿,高楼林立,道路宽敞,空气清新,处处充满现代时尚的气息。通过文明城市的创建,不仅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而且老百姓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
  金川区宁远堡镇西坡村紧邻金昌市区,过去居住零乱、房屋破旧、垃圾成山。在创建文明城市中,市、区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新建了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的“天庆家园”小区,建成48栋1500套楼房,村民乔迁新居,实现了村庄变社区、农民变市民。
  走进金川区双湾镇中学,新颖别致的教学楼里书声琅琅,高标准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设备先进,多媒体教室、微机室、语音室、电子阅览室、音乐舞蹈厅一应俱全,办学条件比一些城市的学校还要好,有270多名转学到市区上学的农村孩子又重新回到乡村就读。
  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问题,市、区政府投资1.1亿元,建成了专门招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金川区第二小学,总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设有60间教室,可容纳2000多名学生就读。
  68岁的残疾人李喜林,是金川区金水里社区居民,老伴早年去世,他一直租住在一家旧厂区的土平房里。2014年春节前,政府给他分配了一套54平方米的廉租楼房。和李喜林一样,目前全市已有460多户城镇困难残疾人家庭住进了政府分配的廉租房。
  金昌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应华说:“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惠民利民的本质要求,坚持从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抓起,从反映强烈的难点问题改起,切实做到为民创建、让民评判,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利益,让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创建成果,更多地享受到创建实惠。”
  金昌市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取消了原有的“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划分,一律重新登记变更为“金昌市居民户口”。同时,跟进出台了与户籍制度相衔接的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优抚安置、社会救助等配套政策,农户与城市居民同等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通过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建设高标准校舍,使全市城乡学生享受到了大体相当的优质教育,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先后投资10.8亿元,组织实施了金昌大剧院、市传媒中心、市图书馆、市博物馆等一批重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在所有乡镇建起了文化广场、文化站,各行政村建起了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农民健身广场,全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全覆盖。
  市政府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整合,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医保制度城乡并轨,城乡居民开始享受统一的医保待遇。坚持就业城乡公平,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就业管理和服务体系。按照普惠、均等的原则,建立了城乡一体的低保、五保供养、优抚优待、临时救济、教育救助、高龄补助、残疾人补助等社会保障体系,过去只有城市居民才能享受的许多社会福利待遇已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金昌市委书记吴明明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将以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新的起点,再接再厉,进一步巩固创建成果,不断提升创建水平,建设繁荣文明和谐现代的新金昌。”(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