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持续发展 >> 正文

节约水资源 保障水安全 促进可持续发展

来源:淮安日报 作者: 时间:2015.03.23

    3月22日是第二十三届“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第二十八届“中国水周”。联合国确定2015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与可持续发展”(water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我国纪念2015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节约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自然生态环境不容或缺的保障系统。淮安市位于江苏省北部中心、淮河流域中下游江淮水系交汇点,承担着南水北调和江水北调重要的输配水任务,境内河湖交错,水网纵横,水利工程众多,生态资源丰富,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基本形成河湖相连、脉络相通、排蓄兼顾、调度灵活的防洪和水资源配置格局。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是推动淮安新起点上新跨越的“上水平”之年。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以绿水秉赋打造城市特色,以生态环境赢得竞争优势,就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和水环境综合治理,推进水资源管理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利保障。

一、建立严格规范的水管理体系

以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强化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控制管理;加强河湖、岸线和滩地管理,严格涉水生态红线管理,规范水利工程管理和运行管理,建设集防洪除涝防旱、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水行政管理等多方面需求的信息化综合系统,构建智慧水利框架;强化依法治水管水,完善水利法规与规划体系,严格取水许可、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加大水功能区和饮用水源地监管和执法力度;建立健全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水资源督查制度;建立健全水权制度,开展水权确权登记试点,探索多种形式的水权流转方式;深化水管理改革与制度建设,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强专业化管理,全面推进水资源管理现代化建设。

二、建立集约高效的水节约体系

坚持“节水优先、保护为主”的战略。继续推进重点行业的节水改造,大力开展节水减排,加快推进节水型工业园区和节水型城市建设,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推广农田节水灌溉,实施用水反复利用、循环灌溉等技术,加快节水型灌区建设。加大对再生水利用、雨水利用等工程和技术措施的投入引导力度,形成富有成效的节水减排和非常规水源利用激励机制。充分挖掘全市范围内节水载体利用非常规水源的潜力。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推进现代灌区建设,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全面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建立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加强农业用水计量,合理调整农业水价,建立精准补贴机制。

三、建立河湖健康的水生态体系

从涵养水源、修复生态入手,积极开展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生态自然修复和预防保护;推进水系防护林建设工程、城市绿化系统、乡镇农村生态廊道建设;加强湿地保护,促进河流、湖泊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加强河道护岸的天然绿地保护和生态护坡建设,提高植被覆盖率;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稳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建设“水美乡村”;统筹城市水利建设与水利风景区建设,结合城市防洪和水源工程建设,修复河湖水系,绿化美化河岸;通过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拓展水面,美化自然景观,改善景区及城市整体环境,提高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引入生态补偿理念,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现人水和谐、河湖健康的水生态保护体系。

四、建立碧水畅流的水环境保护体系

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开展重点河湖监测和健康评估,组织专项执法行动,维护水生态环境;加强污染源控制、实施排污口整合、加大污水收集处理再利用等控源截污措施,进一步改善河湖水质;通过实施河湖污染治理和综合整治、盘活河网水系和加强水系沟通,建设清水廊道;推行生态岸坡建设,多措并举,全面提升河湖水生态环境质量,打造淮安“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湖风貌。加大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力度。实施主城区污水再生利用处理工程,提高污水回用水平。疏浚县乡河道,整治村庄河塘,改善城乡水环境。实施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推进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建立健全水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强问责和监管,依法严肃查处各种破坏水生态环境的行为。

五、建立标准较高的水安全保障体系

建设完善淮河、沂沭泗水系淮安境内防洪工程体系,加强水系之间相互调度,提高流域防洪能力;实行洪涝分开,分区治理,提升区域排涝能力;优化水系布局,扩大外排出路,工非措施并举,确保水利安全;坚持防排兼顾,建管并重,全面提高城市防洪除涝标准;加强污水收集系统和排水管网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水平,维护河湖健康;建设完善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大力提升区域水资源调控能力;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和区域供水工程建设,推动农村饮水提质增效,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强化饮用水源地建设与保护,开展城市备用水源和应急水源建设,制定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并加强演练,确保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提高供水安全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