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精神文明 >> 正文

无定河 亘古不变的守望

来源:榆林文明网 作者: 时间:2015.03.24

广袤无垠的中国西部,一条发源于陕北定边县白于山脉北麓的大河,上游叫红柳河,在陡峭的石壁间、狭窄的河谷里夺路南下,奔腾不息流经内蒙古巴图湾后,进入靖边县境内便称为无定河。无定河是我国黄河著名的一级支流,也是陕北榆林最大的一条河流。
  榆林的母亲河
  流域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的无定河几乎贯穿了整个榆林大地,在连绵不断的陕北丘陵区,又有无数的大河小溪从四面八方汇入了它博大的怀抱。无定河流域占到榆林全境面积的70%以上,弯弯曲曲,摇摆不定,奔腾不息近千里,穿过浩瀚无垠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沿途纳入榆溪河、芦河、大理河、淮宁河、银河、秀延河等河流,流经榆林地区8个县区,在即将注入黄河最后10多公里的“鱼儿峁”,接连穿越鬼斧神工令人望而生畏的黄土高原大峡谷,在陕北高原上画了一道又一道弯弯的曲线。似乎是为了表达陕北大地和黄土高原人民的淳厚善良,为了温顺地进入母亲河黄河的怀抱,又转了几个大弯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榆林,在清涧河口注入了汹涌澎湃的黄河。无定河跨越了我国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两大区域,这里是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结合带,长城文化、龙山文化的交融地,黄河文化、黄土文化的发源地,黄河流域人类祖先的发祥地。这里是新时期绿色生态旅游的风景线,中国煤炭、石油、天然气能源接续地,每平方公里10亿元的地下资源,彰显了中国的科威特之资源富集。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那么无定河就是陕北榆林和鄂尔多斯人民的母亲河。
  山起白于 卷走千年风云
  上世纪20年代,法国天主教神父、地质生物学家桑志华,在一大批古脊椎动物的化石里,首次在这里发现了一颗“人”的门齿。我国考古学家发掘出的大量文物证明,早在35000年前,原始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着;40年代,我国考古学家裴文中教授在他的一部专著中首先使用了“河套人”和“河套文化”这两个概念,在人类进化的文明史上放射出了熠熠夺目的光辉;两千多年前,史学家司马迁在西风残照的无定河上游蓦然抬头,看见了一条被人们称为“榆溪旧塞”的绿色林带,与万里长城相映同行,把它如实地写进了他的《史记·卫将军列传》;南北朝时期的地理学家鹂道元又一次到了这里,看到这条秦代栽植、汉代维修加宽的绿色长城,宛如一条绿绸似的蜿蜒盘绕,不禁叹为观止,于是也在他的名著《水经注》中记下了无定河流域这一壮观的规模和方位。公元前两千多年,当我国的原始社会解体,进入奴隶社会后,据史书记载,这里生活着鬼方、狄等游牧民族及他们建立的小方国。清涧李家崖村至今还屹立着一应当时景观的小方国城池,靖边大夏国统万城、横山波罗古堡、米脂永乐古城、神木高家堡石峁遗址等古建筑物,一一见证了无定河流域悠久的历史渊源。
  在无定河两岸,遍布着难以计数的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密集程度几乎和现代的村落一样。原始社会黄土高原的先民们举着石头磨制成的刀、斧、镰,以勤劳的双手制造陶器,修盖屋穴,驯养家畜,刀耕火种,进行着人类早期的最初拓荒;无定河流域诸多墓葬里发掘出戚、斧等青铜器,还有云雷纹、绳纹的夹砂陶器罐、鬲的碎片和大量的牛、马、羊、猪、鸡、兔等动物骨骸,大量的遗物无一不在说明他们所创造的文明,几乎与中原地区达到了同步发展的程度;无定河所孕育的古代文化到了秦汉之际,进入到了一个极其辉煌的时代,面对这些丰富的远古文化遗存,在你的眼前似乎浮现出一群群裹着兽皮的男人和女人,他们以群体的力量和智慧,开发着陕北高原这块蛮荒的土地。无定河两岸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东王公、西王母、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臂背生翼的羽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绚丽多彩的形象,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神秘灵异、斑斓夺目的浪漫世界。这些文化符号以强烈的韵律感和艺术魅力,让我们感受到了无定河先祖饱满的生活气氛和无穷的生命力。任何一个人在欣赏这些文物的同时,会顿生仰慕敬畏之情,切身感受到无定河古老悠久深邃浓烈的文化气息。
  有诗赞叹无定河的来龙去脉:水出岭南,三源定身润泽北国沃草原;山起白于,四湾成晴终赴黄河入东海。汉武大帝祭祀轩辕黄帝亲临此地,秦始皇一统天下的秦直道穿越无定河,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征战西夏的战旗在无定河畔迎风飘扬,秦公子扶苏、大将蒙恬在无定河东岸修筑朔方台镇守边关。一代“战神”李广,勇冠三军,一生历任七郡太守,前后与匈奴作战四十多年,亲历大小战役七十余次,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中,更是在昌邑城夺取叛军大旗,李广在此地出击匈奴,大小种经略在这里经营边地,韩世忠在这里守土开疆,许棠、崔仲方、范仲淹、司马光、苏轼、沈括……难以胜数的历史名人,都曾在这里留下了丰功伟绩。古老的统万城摄下了几千年华夏风云变幻的历史画卷,奔腾的无定河水吟颂着—串串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无定河不但哺育了许多风云人物,还有不少历史名人在这里留下了闪光的足迹。赫连勃勃、梁师都、李继迁、李元昊、李自成等人相继在这里崛起,成为华夏大地叱咤风云的豪杰人物。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建立农村红色革命根据地,保卫延安的大军饮马无定河。伟人毛泽东震撼中外的雄壮诗篇《沁园春·雪》就是在无定河与黄河交汇处的清涧袁家沟一气呵成的,著名的中国工农红军《抗日东渡宣言》,发出了解放全中国的号令,也出自无定河畔的清涧县袁家沟。无定河有述说不完的故事,或慷慨激昂,或可歌可泣,或委婉动人,或催人泪下,发生在无定河畔许许多多的历史事件,改变了中国古代和近代史的发展进程。无定河,一条雄壮伟大的河。
  折戟沉沙 凄绝两岸过往
  自人类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时候起,无定河流域就成了兵戎相见的古战场。我们姑且不说那一首唐诗描写的“五千貂锦丧胡尘”,就夏商周时期,北边的匈奴,南边的朝廷,就在无定河流域展开了血腥的战争,秦汉没有停止,隋唐依然征战,一直到了宋明,这里都是边疆征战的疆场。仰望那高高耸立的烽火台,还有残缺不堪的土石长城,与这条长流不息的大河,一起见证了无定河枕戈寝甲、烽烟频仍的战争场景。陈佑的《无定河》诗曰:“无定河边暮笛声,赫连台畔旅人情。函关归路千余里,一夕秋风白发生。”抒发了多少将士和游人的悲凉与惆怅。唐宋以后,战乱依然频繁,唐代诗人陈陶在《陇西行》中写道“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哀叹。这一首千古流传的七绝,是古代征战疆场血与泪的写照,凄婉决绝,给后世留下了又一绝唱。我们不知道那“春闺”何在,但可体悟出生入死、血洒疆场的将士英雄,心中记挂温婉可人的妻儿家眷,多么期盼偃革倒戈回到那遥远的家乡。无定河,坐落在大唐的边疆,一条悲壮的河,不仅是华夏民族繁衍生息的宝地,也是历代热血男儿纵横驰骋的疆场。今天漫步在无定河畔,穿过历史的云烟,也许还可以想象到千百年前一幅幅刀光剑影早已逝去的画面。
  由于历代连绵不断的战乱,相伴着垦殖山峦沟壑之劣举行为,屯军开垦,毁灭森林,破坏植被。宋代著名军事家、科学家沈括曾在陕北一带率兵抗击西夏,在他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中,曾对无定河作过这样形象生动的描写:“余尝过无定河,度活沙,人马履之百步外皆动,倾倾然如人行幕上,其下足处虽甚坚,若遇其一陷则人马拖车应时皆没,至有数百人平陷无孑遗者。”写出了无定河泥沙滚滚、飘忽无定、车陷人没的情景。到了唐代,无定河就再也不是“清流”了,无定河这个名称就是到了唐代中叶才始见于记载。它浊流滚滚,泥沙沉淀于河床,使河身也难以稳定,故称“无定”,美丽的无定河流域成了黄沙漫漫的世界。充满智慧的“河套人”,不管南迁北移,或者东进西走,一部分坚强的“河套人”总不能舍弃这块土地,依然在这里生活繁衍,但却不得不接受恶劣自然灾害的威胁和人类杀伐的冲击。动乱的社会,频繁的自然灾害,使无定河流域的地面越来越支离破碎,沟壑纵横,土壤沙化,气候干旱,这里成为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无定河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达2.2亿吨之多,占三门峡以上输沙量的16%,仅流失的氮、磷、钾每年就有500多万吨。一望无际、绵延不断的黄土山峁,裸露着光秃秃的躯体,眺目四望一片荒凉的景象,水土流失使她由清变浊,超负荷的土地和严重的生态破坏,沉重的泥沙包袱使她步履蹒跚,然而她忍辱负重,依然以博大的胸怀怨以德还,默默养育着这里的一方人民和一草一木。
  绿水无弦 奏出万古琴韵
  秦汉以前它叫永定河,水草肥美,牛马衔尾。大夏国王赫连勃勃曾发出“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未有若斯之美”。于是匈奴人定都于此,修筑统万城雄踞于无定河畔。遥想35000年前,在整个无定河流域,驯服的牛羊撒满碧绿的原野,“河套人”悠闲自在地在无定河畔生活着,当年的无定河流域如同今天美丽的江南水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榆林地区全境60多年“南治土、北治沙”水土流失治理战略的实施,无定河得以又在舒展她的美丽,现在的无定河两岸,桃红柳绿,碧水映日,林茂粮丰,绿满河畔,有着碧水青山的自然景观和兴旺发达的农林牧生产。夏秋之际无定河两岸堪称“塞外小江南”,夏天满眼翠绿,秋季禾菽飘香。青山有色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无定河,一只远古的摇篮,陕北高原的生命之河。今天,当你站在无定河畔,你会欣喜地发现,这里是光辉灿烂中华远古文明的发祥地,更是产生壮丽诗篇和神奇梦想的地方。舒展无定河畔漫长的历史画卷,飞动大漠黄沙浪漫的远古飘逸;今天,当我国史上第一条沙漠高速公路横亘眼前,观瞻碧绿如镜、波光粼粼的王圪堵大型水库,远眺奔腾不息、滚滚南下的无定河水,更让人感受到无定河的神奇秀丽、风光无限。
  无定河——她让陕北人民世世代代永恒守望。(文/张振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