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刻世家传承非遗的创新与坚守
来源:光明网 作者: 时间:2015.04.03
光明网无锡4月3日电(通讯员陈敏记者苏雁)2008年,无锡留青竹刻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扩展项目;2009年,乔锦洪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乔锦洪眼里,这些绝不仅仅是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传承非遗是非遗传承人的历史使命,我要担起来!”
非遗传承人传承非遗,看似顺理成章的事,做起来却异常艰难。乔锦洪回忆起这几年留青竹刻的传承,感慨万千:不管是成立民间竹刻文化沙龙、让女儿乔瑜辞职专职做竹刻,每一个决定都做得很纠结、每一步都走得很艰难,但他始终相信总会慢慢朝着更有利于传承的方向发展。
打破传统,办民间竹刻沙龙
我国自古有“艺不外传”传统,民间也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说法。要把祖传的竹刻技艺毫无保留地拿出来、免费与外人共享,这真的好吗?
2006年,妻子张英媛去世五年,乔锦洪身边少了携手合作的竹刻知己;而留青竹刻入选省级非遗、自己成为省级非遗传承人,使传承责任更加重大。反观当时的无锡,留青竹刻在市民中的知晓度相当低,仅仅在自己家族和几个徒弟间的传承显然不是非遗传承的初衷。如何扩大影响力?
当时,乔锦洪的女儿乔瑜注意到不少手工制作社会团体得到年轻人的亲睐,竹刻也是手工而且高雅,能不能也成立个沙龙、免费教大家竹刻呢?这样一来,就能吸引一大群留青竹刻的“粉丝”,他们的加入又会带动家庭成员关注,再通过朋友圈、微博一晒,传播效应就大了。
把技艺传给外人?乔锦洪当时就在心里打起了问号:一边是手工艺人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另一边是留青竹刻“低迷”的社会知晓度,举步维艰。经过激烈思想斗争,乔锦洪同意了女儿的提议。很快,竹刻文化沙龙成立,首批就招募到20多名会员,不少人加入的理由都是“听说有个乔大师教竹刻,不要钱的”。
乔瑜精心策划着沙龙的各类活动:去宜兴采竹、煮青(注:竹刻的制作工序之一:加明矾、用沸水煮半个小时,去除竹子中的糖分和寄生虫),制作竹刻原材料;按画稿、圈边、起地、分筠、平地五个步骤,亲手制作留青雕刻作品;成员互相交换竹刻作品,并互相点评、交流……
近十年时间,竹刻文化沙龙成员发展到60余名,其中不少是年轻白领和大学生。乔瑜介绍,活动还吸引来了无锡当地媒体记者的关注和报道,大大提高了留青竹刻在市民中的影响力。前不久,为了与传统竹刻的韵味相一致,成员还投票表决,把“竹刻文化沙龙”的名字改成了更有中国味道的“竹友雅集”。
“以留青竹刻为纽带,把一群爱生活、爱动手的人汇聚到一起;以兴趣为出发点,潜移默化之中促成了留青竹刻的活态传承。”乔锦洪很兴奋,“竹友雅集的发展完全超出预期,去年底我们还从中挑选了10位成员成立“班级”,乔瑜是班长、我是顾问,定期布置竹刻作业、研讨交流,成员的竹刻水平大大提升。”
举家之力,女儿专职传承竹刻
竹友雅集搞得风生水起,也确实吸引来社会越来越多人对留青竹刻的关注和喜爱。但乔锦洪也清醒地认识到:这毕竟是业余兴趣班,留青竹刻的传承仍需要继承人传承最精湛的技艺,而这可能还得依赖于家族传承,依靠自己的女儿乔瑜。
乔瑜很小就跟着父亲乔锦洪学竹刻,基础很好,但一直当兴趣培养。2010年,乔锦洪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后,他就有了让女儿乔瑜专职传承竹刻的念头。不过乔锦洪坦言,当时女儿是幼儿园老师,待遇很不错;如果辞职专门做竹刻,未来发展不确定,收入更没保证,全家陷入纠结。
“保护非遗就是保护我们文化的根,要不你的那份工资我来出,你就安心搞竹刻吧!”“我是真喜欢竹刻,不能让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断了呀。”2013年,趁着乔锦洪在南通开会的空当,在丈夫的大力支持下,乔瑜“快刀斩乱麻”辞了工作,终结了三年之久的家庭纠结难题。
开会回来,乔锦洪得知女儿辞职后,有些埋怨:那么好的工作你怎么说辞就辞了呢!但木已成舟,乔锦洪为女儿的生活仍存顾虑:“这样吧,既然你辞职搞竹刻,你老公付你工资,作为父亲,那我就帮你负担一个孩子。”就这样,在女婿和自己的支持下,女儿乔瑜专职做起了留青竹刻的传承。悟性高,再加上这几年专职学习竹刻,技艺大有长进,如今乔瑜已成为省级非遗传承人。
乔锦洪表示,非遗的技艺大多需要长时间积累和磨练,未来市场预期也不明朗,年轻人要靠竹刻养家糊口确实很困难,这次我们举全家之力让乔瑜安心学竹刻,就是希望乔瑜能接好留青竹刻传承的这一棒。
【人物简介】
乔锦洪,无锡双契轩竹刻世家第三代传人,留青竹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擅长用浮雕、透雕手法创作竹刻艺术,秉承明清古代竹刻及其母晚年风格,格调古雅,富有诗画韵味。1996年,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非遗传承人传承非遗,看似顺理成章的事,做起来却异常艰难。乔锦洪回忆起这几年留青竹刻的传承,感慨万千:不管是成立民间竹刻文化沙龙、让女儿乔瑜辞职专职做竹刻,每一个决定都做得很纠结、每一步都走得很艰难,但他始终相信总会慢慢朝着更有利于传承的方向发展。
打破传统,办民间竹刻沙龙
我国自古有“艺不外传”传统,民间也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说法。要把祖传的竹刻技艺毫无保留地拿出来、免费与外人共享,这真的好吗?
2006年,妻子张英媛去世五年,乔锦洪身边少了携手合作的竹刻知己;而留青竹刻入选省级非遗、自己成为省级非遗传承人,使传承责任更加重大。反观当时的无锡,留青竹刻在市民中的知晓度相当低,仅仅在自己家族和几个徒弟间的传承显然不是非遗传承的初衷。如何扩大影响力?
当时,乔锦洪的女儿乔瑜注意到不少手工制作社会团体得到年轻人的亲睐,竹刻也是手工而且高雅,能不能也成立个沙龙、免费教大家竹刻呢?这样一来,就能吸引一大群留青竹刻的“粉丝”,他们的加入又会带动家庭成员关注,再通过朋友圈、微博一晒,传播效应就大了。
把技艺传给外人?乔锦洪当时就在心里打起了问号:一边是手工艺人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另一边是留青竹刻“低迷”的社会知晓度,举步维艰。经过激烈思想斗争,乔锦洪同意了女儿的提议。很快,竹刻文化沙龙成立,首批就招募到20多名会员,不少人加入的理由都是“听说有个乔大师教竹刻,不要钱的”。
乔瑜精心策划着沙龙的各类活动:去宜兴采竹、煮青(注:竹刻的制作工序之一:加明矾、用沸水煮半个小时,去除竹子中的糖分和寄生虫),制作竹刻原材料;按画稿、圈边、起地、分筠、平地五个步骤,亲手制作留青雕刻作品;成员互相交换竹刻作品,并互相点评、交流……
近十年时间,竹刻文化沙龙成员发展到60余名,其中不少是年轻白领和大学生。乔瑜介绍,活动还吸引来了无锡当地媒体记者的关注和报道,大大提高了留青竹刻在市民中的影响力。前不久,为了与传统竹刻的韵味相一致,成员还投票表决,把“竹刻文化沙龙”的名字改成了更有中国味道的“竹友雅集”。
“以留青竹刻为纽带,把一群爱生活、爱动手的人汇聚到一起;以兴趣为出发点,潜移默化之中促成了留青竹刻的活态传承。”乔锦洪很兴奋,“竹友雅集的发展完全超出预期,去年底我们还从中挑选了10位成员成立“班级”,乔瑜是班长、我是顾问,定期布置竹刻作业、研讨交流,成员的竹刻水平大大提升。”
举家之力,女儿专职传承竹刻
竹友雅集搞得风生水起,也确实吸引来社会越来越多人对留青竹刻的关注和喜爱。但乔锦洪也清醒地认识到:这毕竟是业余兴趣班,留青竹刻的传承仍需要继承人传承最精湛的技艺,而这可能还得依赖于家族传承,依靠自己的女儿乔瑜。
乔瑜很小就跟着父亲乔锦洪学竹刻,基础很好,但一直当兴趣培养。2010年,乔锦洪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后,他就有了让女儿乔瑜专职传承竹刻的念头。不过乔锦洪坦言,当时女儿是幼儿园老师,待遇很不错;如果辞职专门做竹刻,未来发展不确定,收入更没保证,全家陷入纠结。
“保护非遗就是保护我们文化的根,要不你的那份工资我来出,你就安心搞竹刻吧!”“我是真喜欢竹刻,不能让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断了呀。”2013年,趁着乔锦洪在南通开会的空当,在丈夫的大力支持下,乔瑜“快刀斩乱麻”辞了工作,终结了三年之久的家庭纠结难题。
开会回来,乔锦洪得知女儿辞职后,有些埋怨:那么好的工作你怎么说辞就辞了呢!但木已成舟,乔锦洪为女儿的生活仍存顾虑:“这样吧,既然你辞职搞竹刻,你老公付你工资,作为父亲,那我就帮你负担一个孩子。”就这样,在女婿和自己的支持下,女儿乔瑜专职做起了留青竹刻的传承。悟性高,再加上这几年专职学习竹刻,技艺大有长进,如今乔瑜已成为省级非遗传承人。
乔锦洪表示,非遗的技艺大多需要长时间积累和磨练,未来市场预期也不明朗,年轻人要靠竹刻养家糊口确实很困难,这次我们举全家之力让乔瑜安心学竹刻,就是希望乔瑜能接好留青竹刻传承的这一棒。
【人物简介】
乔锦洪,无锡双契轩竹刻世家第三代传人,留青竹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擅长用浮雕、透雕手法创作竹刻艺术,秉承明清古代竹刻及其母晚年风格,格调古雅,富有诗画韵味。1996年,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