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生态新政 创新治理模式:太原市西山全面治理改善生态环境纪实
来源: 作者: 时间:2015.04.15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清明时节,踏青寻绿,不乏是生活在都市的人们,享受假日的轻松和欢乐惬意选择。今年清明小长假,记者走进了太原西山万亩生态园,杨柳依依吐出了嫩绿的枝叶。含苞待放的花蕾竞相斗艳,散发出阵阵清香,沁人心脾,从矮小的花灌木到中小乔木和常绿树,再到高大的杨柳树、松柏树,种类多样、层次分明,生态价值与景观价值兼具。区域内呈现出草木葱茏、绿意盎然的景象。吸引着游客驻足观赏,合影留念。年轻人打闹着追逐着,孝顺的子女推着轮椅陪老人来的,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来的,也有全家出动扶老携幼的……不知情的人们根本不会想到:这里当年竟是“晴天尘土满天飞,雨天污水遍地流”的垃圾山。而像这样垃圾山上建绿洲,废矿址上建景观的生态巨变,正是太原这座老工业基地矢志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的不懈努力,以西山地区综合整治作为太原率先发展的突破口、增长极,利用国家赋予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以生态建设为抓手,创新生态修复建设多元投入新模式,推动西山经济转型、文化复兴、城乡统筹,探索了一条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的新路径。
实施生态新政创新治理模式
说起昔日的西山,当地人都有这样的一种说法:“山是穷山,岭是秃岭,人烟稀少,地是沟沟洼洼,野草丛生,野狼出没,人们出行不便。”太原市综改办负责人介绍,西山地区东起汾河,西至西山,北起崛 山,南至天龙山,总面积约699平方公里,其中,山体441平方公里、平川258平方公里。太原西山是一个历史文化风景带,西山历史上植被茂密,文物古迹众多,文化积淀深厚,由南向北,聚集了天龙山、龙山、太山、蒙山、崛 山等名山秀川,拥有晋阳古城、晋祠、蒙山大佛、多福寺、傅山故里等一大批历史遗存,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41处。同时,它又是一个工业污染带,一百多年前,西山是山西省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建国后,又是国家几个五年计划时期重点投资的区域,是煤炭、电力、化工、焦化、建材等能源重化工企业的聚集区。多年的过度开发,尤其是高强度的煤炭开采,西山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使这里成了太原市的重污染区和资源枯竭区。西山因煤而兴、因煤而困的特征十分明显,加上基础设施欠账较多、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统筹矛盾突出等问题,导致西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可持续发展能力衰竭。
“看着如今的西山,我不由想起上世纪70年代,年轻时在这里工作生活的一幕幕情景。那时的西山是一片荒凉,光秃秃不见多少林木,只能看到挖煤窑采煤后千疮百孔、遍体鳞伤裸露的山体,让人看着心疼。”一位来自焦煤集团祖孙三代游玩的王大爷回忆说。
群众期盼蓝天碧水。环境治理迫在眉睫。
2008年太原市做出了西山地区综合整治战略决策。几年来,在城区范围内退出地方煤炭产业,取缔西山采石行业,打击私挖乱采,关停小煤矿76座、小化工、小水泥90家,封堵2000多个私挖乱采黑口子,清理煤炭堆场350处,关停了省市重点污染大企业8家和近100个中小污染企业,治理一电厂粉煤灰池1000余亩,清理各类垃圾数百万吨。通过社会企业投资义务植树和政府投资造林工程两种方式,完成绿化3.65万亩,完成投资5亿元。其中,组织248家企业,投资2.3亿元,义务植树1.7万余亩,是太原市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义务植树行动;政府投资2.7亿元,造林1.9万余亩。由政府动员企业积极参与义务植树工作,企业出资,专业绿化队伍进场施工,负责管护三年,确保成活率,扎实有效地推动了西山地区生态绿化工作。
在两年的义务植树绿化过程中,太原市有实力的企业几乎全部参与了这项工作,如何进一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推动西山生态建设多元化投入,确保西山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成为治理西山、建设西山、发展西山急需破解的课题。
2011年起,经过深入调研、反复酝酿,太原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的历史机遇,出台了《关于促进西山城郊森林公园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大胆创新生态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公司的力量,运用市场机制,将西山山水资源资本化、资产化、要素化,在太原西山破坏比较严重的前山地区规划了30万亩、21个城郊森林公园,建设具有太原西山特色的城郊森林公园。总体思路是“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司承载、园区打造”,所谓政府主导,就是政府制定政策,做好规划,营造环境,主动服务和监督考核;市场运作,就是变过去的政府投资为企业投资,由过去的政府为发展主体变为企业作为投资主体,把西山的山水、山体作为市场要素配置,把山地作为资产去运作,形成山水生态资源的资本化、市场化和产业化,带动整个西山地区的产业转型和基础设施建设;公司承载,就是发挥公司力量,运用政策纽带,把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和山水资本、人文资本结合起来,统筹运作,协调推进,实施项目法人制,做到谁投资谁受益,谁受益谁负责;园区打造,就是一个园区一个特色,一个公园一个品牌,规划定位各有特色,绿化景观主题明确,差异经营,互动发展,形成一个多元化、新型的、现代化的高端旅游服务业地区,把西山地区打造成太原的人文休闲旅游经济带。
太原市进行顶层设计,创新实施生态新政,并以“生态新政”招商引资,把生态绿化与适度开发建设结合起来,调动社会力量投资建设西山城郊森林公园的积极性。
目前,已引进13个国有、民营企业参与西山城郊森林公园建设,占地15.6万亩,计划总投资300亿元。经过两年多的实践,西山生态建设完成投资60亿元,其中,政府投资11亿元,企业投资49亿元,完成绿化6.5万余亩,栽植乔灌木1000多万株,配套建设了绿化防火及旅游通道和公园道路,实施了绿化用水上西山工程和公园内部水网建设,实施了污染治理,过去的荒山荒坡、矸石和垃圾场披上了绿装,过去的污染源、粉煤灰池变成了景观湖,西山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观。
推动公园建设创新工作机制
东西山绿起来,太原城更美丽。西山生态建设工程不仅是改善省会生态环境的绿色屏障,也成为太原市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该市综改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太原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做出了坚决治理西山、绿化西山,打造太原城市生态屏障的战略决策。从一开始之初成立的市西山地区综合整治办公室,转变职能,服务先行,强化规划策划,引领公园建设。根据不同的地理结构与人文资源,对13个公园的规划逐一进行审核,做到一个公园一个主题,一个园区一个特色,针对“年年绿化不见树”现象,健全考核体系,实施全程监督对13个公园组成了13个由市西山办代表政府牵头负责,技术支持方市测绘院、公园建设单位、绿化施工队伍四方参与的绿化考核组,每天深入一线,深入绿化种植全过程,采取跟踪式逐一清点、全过程监督考核工作模式,将新栽植林木位置、品种、规格等全部上图、电脑存档,形成绿化工作从整地挖坑考核、卸苗数量清点和质量考核、绿化面积考核、栽植数量和质量考核到养护成活考核的五步考核法。针对插种和片栽两种不同种植方式,细化了面积考核方法,对片栽绿化面积,以所栽植地块边界苗木的根部为基点测量确定;对插种绿化面积,根据现场清点数量按照国家规定的不同树种、不同规格大小的亩均造林密度折算确定。
同时,通过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手段,吸引了一大批有实力的国有、民营企业参与环城城郊森林公园建设,进一步明确不低于80%面积实施绿化,不高于20%以下面积进行配套设施建设和适度开发,国有土地70年认养,集体绿化土地50年流转,配套设施及适度开发土地先征后转,对完成年度绿化任务、投资力度大、速度快质量好的部分企业,先行启动建设用地指标供给。在土地指标有限的情况下,利用全省综改实验区的优惠政策,合理调配全市废弃矿山用地指标,用于公园配套设施及适度开发建设,节约、集约利用宝贵的土地资源。
东西山地区综合整治是全省综改试验区的一个缩影,省发改委综改办相关负责人说,太原东西山地区综合整治,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激发了大企业大集团投资治理西山的热情,变政府投资为社会投资,实现西山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文化复兴和产业转型的有机统一。它的成功转型,将对全省综改试验区工作具有引领、示范和推动作用。东西山地区建设必将成为新型产业发展区、生态环境涵养区、风景名胜旅游区、宜居休闲生活区。(来源;山西经济日报(太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