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红色教育 >> 正文

起舞在奇山异水之间

来源:张家界日报 作者: 时间:2015.04.24

    浓郁的校园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它提升学校内涵,丰富学校底蕴,对学生的影响潜移默化。近几年来,武陵源区借助学校建设、课程开发、地方特色文化挖掘与继承、主题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开展五大平台,推动“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教育内涵发展。

学校建设融入文化元素

   以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和农村合格学校建设为契机,7年时间里全部完成合格学校建设,学校基础设施提质升级,校园环境得到美化。武陵源是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在学校建设过程中,该区把土家族文化元素融入到校园的各个角落,给人以视角上的文化冲击力。全区所有校园建筑都采用小青瓦、浅灰墙、坡屋面、高挑檐、七字挑的土家建筑风格。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倡导“一校一品”,在土家族文化大背景下结合自身特点突出各自特色,各学校的文化墙或文化长廊就是一面镜子,映射出学校倡导的文化主旨。大到一栋房子,小到一个挂件,一幅画,一件学生手工作品,都有文化元素包含其中。

  课程开发延伸校园文化内涵

    该区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落实三级课程的同时,大力开发校本课程,让学校以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课程落实为平台着力打造校园文化的独特品位,凝聚起各自校园文化的“魂”。学校相继开发出了《中小学国学教育读本》、《中小学民俗文化教育读本》、《小学环保知识教育读本》、《土家围鼓词》、《绿色歌谣》、《中小学安全文化读本》、《中小学廉洁文化读本》等等。这些教材被当作校本课程安排在课表上,落实到课堂中,通过老师的教学,潜移默化中,校园文化就有了灵气,有了内涵。如今,协合乡中心学校的学生给来宾行鞠躬礼已经成为常态,天子山镇中心学校的围鼓、唢呐成为学生迎接客人的拿手好戏,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学校的走廊上、教室内、食堂里,到处都是学生以绿色环保为主题的作品,满眼透绿。索溪峪镇中心学校以地质科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建设为平台,组织开展地质科普教育,积极搞好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学校还围绕自己的校园文化主题开展课题研究。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学校的《景区学校生态课堂的建设研究》被列入国家教师科研“十二五”课题,协合乡中心学校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与培养研究》被列入国家教师科研“十二五”课题。

地方文化成为校园文化源泉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该区十分注重地方特色文化的挖掘和传承,让地方特色文化根植于人们生活中,以地方特色文化为平台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武陵源区天子山镇是土家族和白族群众聚居地,鼓和唢呐是当地一种常见的乐器,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表现形式,每当遇到红白喜事、节庆活动都要打鼓、吹唢呐。天子山镇中心学校坚持以课堂为载体,把民间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大力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把当地民间老艺人请进课堂,让他们教学生打围鼓,吹唢呐,纳袜底,刺刺绣,剪窗花。学校以“穿民装、跳民舞、唱民歌、奏民乐、习民俗”为主要方式丰富校园文化内容。围鼓、唢呐、摆手舞、杖鼓舞、桑植民歌等民间文化得到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如今,走进天子山镇中心学校,校园书声琅琅,鼓点铿锵,乐声悠扬。大课间摆手舞粗狂动人,课堂上十字绣精致传神,校园一草一木都在传递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围鼓和唢呐合奏节目《土家迎宾曲》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

主题实践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内容

  该区以开展主题活动为平台,努力丰富校园文化内容。如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学校地处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风景名胜区内,学校把“绿色环保”定为校园文化的主题,以开展十大主题实践活动表现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内涵。比如,“培育环保卫士”实践活动中,通过开展环保知识竞赛、办绿色手抄报、成立“环保小卫士”监督队等活动,提高学生环保意识,普及环保知识。“小树认养”活动中,让学生给自己认养的树松土、施肥、捉虫、剪枝、除草,了解小树的生长变化,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垃圾分类与处理”活动中,让学生了解校园垃圾的来源及学会垃圾分类处理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学生从小爱卫生、爱劳动、不乱丢果皮纸屑的好习惯。“节约家庭评比”活动让孩子影响父母,使环保意识渗透到生活中。通过小手牵大手,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学生每天睁开眼睛看到的是世界级的自然景色,教室、过道、餐厅等等学校的每个角落都是学生自己精心培植的盆栽,课堂上老师把绿色环保知识融入教学,文化墙上宣传普及的是环保知识……“绿色环保”理念已深深地扎根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学校师生的心里,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