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试点低碳城市建设 打造全球第二个免费充电城市
来源:河北新闻网 作者: 时间:2015.04.30
河北省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先行者。早在2008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建设部在我国首次推出两个低碳城市试点,一个是上海,另一个就是河北省的保定。 两年之后,发展改革委确定“五省八市”作为我国首批低碳省区、低碳城市试点,保定又作为唯一的地级市入选。此后,“低碳”正式写入保定的发展目标,也揭开了我省探索低碳城市建设的序幕。
由于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保定的低碳城市建设曾被看作“顺理成章”。试点几年之后,这个“先行者”经历了怎样的成长,如今又面临哪些困惑?在低碳之风劲吹的当下,保定的实践对其他城市有何借鉴意义?
从太阳能应用入手解能源之困
近日,首批12个免费太阳能移动终端充电桩亮相保定市区街头的消息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不少保定市民还特意前去进行现场体验。
“以后逛街不用担心手机没电了。”一位市民坦言,“就是不知道时间长了,插头是不是容易坏,会不会被人拔掉。”
4月25日下午,记者找到位于保定市双拥广场附近的一个太阳能移动终端充电桩,整个充电桩用银灰色的不锈钢板制作,外形像一个缩微的公交站亭,倾斜的盖头上装有太阳能板,背板是广告位,七个手机充电插头挂在背板的中间,插头类型多样,适合多种型号手机充电。
“此举将使保定市先于纽约成为全球首个免费充电城市。”充电桩的制作商英利集团旗下千河文化传媒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规划建设的近千个充电桩前期建设所需资金约1300万元,建成后将对其广告运营权面向社会公开拍卖,后期运行维护费用,则由广告经营权中标单位和投资建设方共同承担。
“领跑低碳新能源,打造全国第一太阳城”,背板上显示的公益广告语提醒着人们,这座城市是全国最“老”的低碳城市建设试点之一。有人评价,充电桩正式成为市政公共设施,标志着保定市低碳城市建设向更高层次进了一步。
梳理保定低碳城市建设的路径可以发现,从2006年就提出建设“保定·中国电谷”,制定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战略决策,到2010年出台《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指导意见》,全面开展低碳城市的建设工作,再到2015年保定低碳产业链条初步完善,保定低碳城市建设已走过近十年,十年成效如何?
尤其近年来,随着大气质量越发受人们关注,很多人将审视的目光投向保定这个试点城市。
“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关联。”保定市某研究机构一位不愿具名的学者认为,人们关注的大气污染指标是一个包括PM2.5、PM10的综合评价,而低碳主要强调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在这位学者看来,大气污染与低碳是全部与个体的关系,不能由于大气质量总体下降就看不到保定低碳城市建设方面的成绩。
事实上,早在2010年,保定市就为低碳城市设定了十大建设工程,分别是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工程、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工程、绿色农业基地建设工程、传统产业改造工程、新型能源开发利用工程、建筑节能改造工程、城镇集中供热建设工程、农村节能普及工程、交通节能工程以及碳汇工程。如今,同时起步的十大建设工程进展不一,其中难点集中在新型能源开发利用工程和城镇集中供热建设工程上。
“新型能源开发利用工程和城镇集中供热建设工程成为推进的难点,因为这两大工程相互影响,相互阻碍。”保定市发改委低碳城市推进办公室主任刘新这样解释。
据刘新介绍,新型能源开发利用工程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虽然总体来看保定市天然气利用指标能够满足日常需要,但每到冬季,为保民生需要,大型企业等用气大户纷纷弃气用煤。另一方面,由于保定城中村较多,与全省水平相比,市区集中供热率较低,加之城中村居民建房扩容,供暖需求加大,燃煤量逐渐增加。
在刘新看来,城镇集中供热建设工程难以推动的原因,在于尚未找到投入与产出的平衡点。“投资至少在十几亿元的集中供热工程往往由几大集团承担,由于单纯的供热项目没有充足的利润空间,往往倾向于上马热电联产项目,但在目前严格的控煤政策之下,等量的替代煤指标很难压缩出来。”
据了解,目前,保定市正在积极与供气企业协商增加天然气供应指标,两个天然气应急储备库的建设也正在谋划之中,但资金问题也是一道坎。
政府企业双管齐下解投入难题
目前,摆在保定市墙改节能办公室面前有一个紧迫的任务:根据省里下达的指标,今年该市要完成24万平方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任务。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是推进建筑节能的一项重要工作,但多年来,苦于资金等方面的障碍,推进难度很大。此番运作,保定市决定先从公务建筑着手,发挥政府部门先试先行的示范作用。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进难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市墙改节能办公室主任任建民分析,一方面,国家补贴仅占成本的1/4,按照谁享用谁买单的原则,这需要当地政府下决心,拿出一大笔配套资金;另一方面,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存在“节能不节费”的怪现象,以取暖费为例,由于没有按照热计量收费,住宅楼即使完成了节能改造,住户每年要掏的取暖费并没有减少,调动不起住户的改造积极性。
“如果全面执行按计量收费还存在操作困难,是否可以尝试按节能标准收费?”任建民认为,只有政府强力推动,让政策开道,充分调动起市民的积极性,才能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扫清障碍。
如果说,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还需要政府探索新办法的话,那么,在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方面,保定则下了决心。
从去年10月1日起,保定市在我省率先将新建住宅节能标准由原来的65%提高至75%。这一标准与京津两市持平。
“按照采暖季平均耗煤量为每平方米24千克标准煤计算,提高10个百分点,意味着每平方米节能2.4千克标准煤。对于开发商来说,意味着成本增加至少20元/平方米。”任建民认为,这是该市建筑节能工作的一大举措。
据了解,为体现建筑节能75%标准的强制力,该市要求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综合管理职能,并明确市财政每年在城建资金中设立2000万元建筑节能专项资金用于奖励。
业内人士认为,低碳城市建设是一项政府工程,特别是目前我国低碳城市建设普遍处于起步期,政府的引路就显得格外重要。
让太行山变成“太阳山”,这是保定提出的一句口号。近年来,太行山光伏太阳能发电工程已初具规模,去过那里的人不约而同地用“壮观”一词来形容。
“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之下,企业顺势而为,事儿就成了一大半。”英利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2月,位于曲阳县太行山麓总投资36亿元的英利光电项目一期20兆瓦工程顺利完成,该公司还计划在当地投资建设100兆瓦并网光伏电站,项目建成后,相当于每年可节约燃煤3.6万吨。
据保定市发改委统计,目前,曲阳、唐县、阜平、涞源、易县在建的11个光伏太阳能发电项目装机容量达到690兆瓦,总投资82.6亿元,项目投资方多为资金、技术实力雄厚的中电投、三峡新能源、华电国际、大唐热电等国字号企业。
推广民用低碳设施解市民生活难题
保定市大部分新建住宅小区有一道在其他城市很难看到的景致:阳台外壁都挂着硕大的太阳能板。
这是保定市近年来大力倡导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光照充足时,就使用太阳能加热,光照不足时,还能用电力加热。它解决了高层住宅无法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难题。但记者了解到,对于这个“一机两用”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并不是人人都点赞。
“两年间坏了三次,每次维修都花几百元,索性买了台热水器,邻居们也大都反映不耐用。”家住保定某新建小区的刘女士坦言,“但听说临近小区使用的另一个品牌的太阳能很耐用。”
与太阳能移动终端充电桩、太阳能热水系统一样,很多民用低碳生活设施面临建成容易运营维护难的困境,这也是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项目已在当地酝酿多年却至今难产的一个主要原因。
“该项目由市公交总公司运营,但一直以来,苦于找不到一条符合实际的市场化运营模式。”当地一位业内人士如此透露。
“保定市民今年就能骑上公共自行车了。”保定市交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项目一期将在今年完成,计划在市区东风路、朝阳大街设置33座服务站点、890座自助式智能自行车存取桩、1000辆公共自行车。一期项目完成后,以每年4万人次选择公共自行车出行计算,可减少排碳量11万千克。
让百姓真正过上低碳生活,享受低碳生活带来的便利,还需要在以市场为主导的前提下,政府再“推一把”。
“今年,保定市区并没有引进纯电动公交车的计划。”保定市交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几年前,该市对市区800余辆公交车完成了“油改气”,改造率近100%。
记者了解到,在该方面,我省石家庄、秦皇岛等市已率先开展,保定周边个别县市也已使用上纯电动公交车。从国内一些城市的做法来看,采购纯电动公交车的费用由国家和地方财政两方负担。
■快评
让实施方案真正落地
截至目前,我省保定市、石家庄市和秦皇岛市已先后被发展改革委确定为低碳城市试点,低碳已经成为我省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一条重要理念。但目前来看,低碳经济仍是一种处于探索中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每个试点城市需要找到务实、操作性强、不浮夸的发展路径,这条路径必须冲破被炒得火热的概念,做到切实有效。
清华大学气候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齐晔说:“虽然目前低碳城市的理念已被广泛接受,但做到‘名副其实’却很难。每个城市的资源禀赋不一样,有的城市应该更激进些,有的城市则太过激进,缺乏科学性。”
作为我国第一个公布二氧化碳减排目标的城市、第一个着手制定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城市,一直以来,保定市低碳城市建设的一举一动都备受业内关注。有媒体评价,目前,保定市已基本形成新能源产业发展支持体系与规模化应用激励体系,低碳产业链条也已初步完善。但要注意到,迄今为止,国家相关部门并未对试点城市进行综合验收,比对2010年出台的《保定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点情况如何尚无权威部门的评价。
保定市相关负责人介绍,据五年来的发展实际来看,当初相关工作实施方案中的目标任务如今已不具有参考性。低碳作为保定市发展理念之一,其下一步发展,需要一张更富前瞻性与操作性的路线图作指引,需要一张明确的时间表作约束,这将有助于我省低碳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一些重要领域的改革正在相继下发实施方案,但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改革能否达到预期,关键在落实。我省各试点城市,在此过程中更要抢抓改革机遇,以实际行动激发改革红利。
保证改革的如期落地,要求决策者在最初制定改革实施方案的时候,就要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切不能贪大求全,一味追求理想化的目标。
保证改革的如期落地,还要将改革的实施方案赋予法律法规一样的约束性,应避免出现随意更改改革实施方案、使其成了“硬”不起来的“棉花棒”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