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蓝地绿 河清民安——辽阳市实施生态市建设纪实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时间:2015.05.14
张利军 刘学 许艺根 中国环境报记者 丁冬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近年来,辽宁省辽阳市确立并坚持以生态立市为目标,紧紧围绕调结构,转方式,抓改革、促民生,加快推进建设生态辽阳进程。尤其是持续打好总量减排攻坚战,实施蓝天、碧水、青山三大工程成效明显,全市水和空气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群众的环境权益得到很好维护,人民的幸福感与日俱增。
前不久,辽阳市被评为“2015年度全国十大幸福城市”。据辽阳市环境监测站的数据显示:按照国家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014年,辽阳市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76 天,占全年总监测天数的75.6%;市区全年无酸性降水。太子河辽阳段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符合国家地表水Ⅳ类标准;汤河水库符合Ⅱ类水质要求,水质状况为优;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符合地表水Ⅲ类水质要求。
拥有2300多年历史的辽阳市位于辽东半岛中部,南接钢都鞍山,北依省会沈阳,东临煤铁之城本溪,西与辽河油田接壤。辽阳市辖辽阳县、灯塔市及白塔、文圣、宏伟、太子河、弓长岭5个区。全市总面积4723.24平方公里,人口180多万。辽阳市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矿产资源位居全省第一位。辽阳市毗邻鞍山、本溪两大钢铁基地,加之全国北方最大的石油化纤基地又坐落其中,特有的区位优势使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飞速发展,成为辽阳市的主导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起,这里的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以轧钢、硝染业和水泥及水泥制品业的增长更为突出。由于少数企业主环保意识差和掠夺性开采等原因,带来的高能耗、高排放、重污染等社会问题接踵而来,古城辽阳的环境承受压力越来越 大 。
■高标准规划 高起点开局 高质量推进
辽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多年来,在常委会和市长办公会上专题研究生态市创建工作已成为惯例,并把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作为五大发展战略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09年,由市环保局牵头,各相关成员单位配合,由大连理工大学组织多个环境科研单位编制《辽阳生态市建设规划》,分别经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让辽阳市的生态建设有法可依。《规划》放眼辽阳未来20年发展的脉络,超前规划,高起点开局,把国家环境保护部颁布的生态市建设指标5项基本条件和19大项(23细项)建设指标逐项分解,融入辽阳市人文、自然、产业结构和各领域的发展规划及项目建设之中,并列出资金计划、负责人和完成时限,使项目在落实中有保障,每个环节都有监管。
规划以2010年为基准年,确定了2015年的近期目标和2020年的远景目标。将2011~2015年定为启动发展期,主要任务是全面开展生态市建设,加强污染源治理、自然植被恢复和中低产田改造工作,使辽阳生态市建设初具规模,成为省内有很强吸引力的地区。重点启动辽阳县、灯塔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推进弓长岭生态区建设,巩固省级卫生城市成果,为生态市建设奠定基础。2016~2020年为优化完善期,主要任务是:深化生态文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已进入良性循环的经济体系;进一步深化生态建设工作,建立健康持续发展的循环型生态体系。2018年,弓长岭区、辽阳县、灯塔市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市进入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行列。到2020年,全市全面形成绿色产业体系;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全面达到生态市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50%,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生态文化有长足发展,基本形成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把辽阳市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生态人居和谐、生态文化繁荣、历史文化底蕴浓厚的国家级生态市。
2009年,辽阳市开发建设河东新城,将太子河城市段整体纳入了河东新城的规划范围,提出了将“一河两岸”作为“辽阳市城市客厅”的设计理念。努力打造太子河历史文化风光带,坚持“自然、亲水、原生态”的手法,通过大规模绿化、高标准亮化、高档协调的两岸建筑立面、注入辽阳市两千三百年的历史文化符号、高标准大手笔实施开发建设。5年来,太子河历史文化风光带累计完成投入约5亿元,完成建成区面积近5平方公里(含太子河水面2.27平方公里)。目前,达到了“4A”级旅游景区标准。
在辽阳市东北毗邻灯塔、辽阳县和本溪的宝镜山、小屯一带的煤、铁、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丰富,由于多年来的不间断开采和不合理开发,使这一地区铁矿资源濒临枯竭。导致葠窝水库附近生态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形成生态脆弱地带。辽阳市借助国家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契机,并着眼未来生态修复发展,提出了矿产废弃资源(尾矿、舍岩、矿山废弃地等)循环利用方式,构建了矿山生态环境的安全格局,并进行了矿山区域的道路交通体系专项规划和旅游统筹规划,全力打造辽阳双河国家矿山公园综合产业体系,这一项目由辽阳市环保局与中科院沈阳生态应用研究所共同规划实施,总面积为12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规划面积为51.8平方公里。双河矿区规划为“一心三点,一轴十区”,其中景观建设工程4项,包括建设3个大型湿地和1个细河景观带。生态恢复工程建设项目25项,包括尾矿库恢复工程25个,努力建设成为我国矿区生态发展典范。
2008年,结合弓长岭区实际情况,委托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编制了《弓长岭生态区建设规划》,并以此为抓手全方位推进创建工作。共投入资金56.09亿元用于生态项目建设,大手笔规划实施了辽风线绿化以及大汤河湿地公园工程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河道及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荒山造林工程。2014年6月,这一区的安平乡、汤河镇被国家环保部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
几年来,弓长岭区红穆村进行了大规模的环境整治,清理三堆、铺设村路18公里、治理河道6500延米、绿化村路、修建文化广场和美化亮化工程,并通过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等,不断地改善着村民的人居环境,因此也吸引了好多剧组来此地拍摄电视连续剧。时至今日,红穆村还完整地保留着大脚超市、村卫生所、刘能大院、小蒙豆腐坊等等《乡村爱情7》的拍摄地,红穆村也因此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
汤河镇瓦子村位于汤河水源保护核心区,随着几年前的电视剧《女人的村庄》在央视的热播,这个地方曾红极一时。这一村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游农家景、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同时融入绿色生态、温泉康健、高山冰雪、乡村民俗旅游等新的内涵,有力地提升了当地自然生态旅游的知名度,也给农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经过几年的生态建设,弓长岭区目前已先后荣获中国生态旅游百强区、中国温泉之城、中国矿泉水之乡、中国优质矿泉水源、全国最佳休闲旅游区、国家级生态乡镇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国字号”荣誉。
■铁腕治污 合力推进蓝天碧水工程
辽阳市环保工作总的思路一直是以蓝天碧水工程为抓手,不断强化环境监管、污染治理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及矿山生态整理,全面实施生态市建设,稳步推进美丽辽阳进程,努力实现从一个老工业城市到生态新城的华丽转身。
辽阳境内河流交错、水资源丰富,以太子河干流和汤河、北沙河、柳壕河、南沙河、运粮河五大支流组成的“一干五支”,境内还有汤河、蓡窝两大水库。省政府在辽阳市共设8个考核断面,考核指标由2011年的1项增加为21项。近年来,辽阳市相继投入9.82亿元,在太子河干流及汤河、北沙河、柳壕河、南沙河、运粮河5条主要支流河,确定18个工程项目:8个污水处理厂(设施)项目,3个污水截流干管项目,两个湿地处理项目
和5个重点工业企业污水治理项目。辽阳市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副市长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全面打响了太子河水污染治理工程“歼灭战”,就像当年打辽沈战役一样,从地方各级政府到市直环保、财政、住建、发改、水务等各个部门迅速行动起来,提前介入、主动协调、提供一站式服务。社会各界以及相关企业等方方面面,不等不靠、积极参与,形成合力。
太子河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工程量大、任务艰巨、工期短、要求高。在各有关部门的协同作战、密切配合下,各项目单位精心组织,倒排工期,24小时施工,发扬敢于打硬仗、歼灭战的精神,保质保量保工期,只用180天就圆满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创造了污水处理厂建设速度的奇迹。18个项目的建成,对辽阳生态环境建设意义重大,每年减少化学需氧量排放7000吨左右、氨氮350吨左右。太子河流域辽阳段全面消灭劣Ⅴ类水体,太子河干流及最大支流河汤河达到Ⅳ类水质,古城重现水清鱼香。
辽宁庆阳特种化工有限公司,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老字号国有企业,曾经为共和国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过卓越的贡献,但由于采用传统的工艺,在长期发展的同时,企业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和环境欠账。在2007年,庆化公司每天向太子河排放的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达两万吨以上,成为太子河流域最主要的污染源之一。母亲河受到侵害,昔日的鱼虾拥有量也不断下降,甚至不能食用。
于是,这一公司开始了历时5年的环境污染专项治理,共包括5个子项,总投资2.5亿元。庆化公司的主要污染物就是大量废酸,过去企业一直采用几十年前建立的锅式浓缩工艺,处理一吨废酸产生15吨废水,现在采用先进的真空浓缩工艺处理一吨废酸产生的废水不超过0.25吨,是原来的60倍以上。每年至少可减少500多万吨的废水排放,而且出口水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环保标准。为降低庆化公司排放废水对下游水源地的环境风险,庆化公司从2012年着手实施了总排水口下移工程,目前已经基本建成,投入运行后可以改善河东新城的水环境,降低对下游水源地的风险。
“治理大气污染,辽阳决心大、动作快、效果好。我们就是要通过蓝天工程,进一步提升环境质量,加快县城的改造和建设,以此推动城镇化进程”。这是辽宁原省长陈政高在辽阳县钢铁产业聚集区视察“蓝天工程”实施情况时的一段讲话。
2012年辽阳市委、市政府率先在全省实施蓝天工程,将“蓝天工程”列为市政府当年18项民生实事之一,具体分解落实在223个项目之中。确立了七大项重点工作任务:区域一体高效供热工程、“气化辽阳”工程、工业提标淘汰工程、城市全覆盖工程、“绿色交通”工程、有机废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监管体系建设工程。市政府与各责任主体签署责任状,层层抓落实,确定3年内对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进行全面淘汰和升级改造的考核目标。
中国石油辽阳石化分公司高度重视环保工作, “十一五”以来,辽阳石化公司经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批复实施节能减排项目50项,总投资16.5亿元。如总排污水深度处理项目投资8821万元,污水处理设施优化整合改造、点源治理项目投资1.3亿元,热电厂脱硫除尘项目投资3.3亿元,天然气替代燃料油和液化气项目投资9866万元,炼油厂、芳烃厂密闭装车气体回收项目投资9438万元,热电厂锅炉低氮燃烧器改造投资2840万元等,这些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环境质量水平。按照“蓝天工程”责任书,目前,辽化公司共完成项目23个,已经完成所有机组的脱硫改造及1-5号共5台机组的脱硝、粉尘改造和工业VOCs污染治理、储煤场封闭工程。满足国家新发布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6、7号机组脱硝工程已经开工建设。
强力推进钢铁业改造升级。长期以来,辽阳县依托丰富矿产资源和独特地理优势,钢铁产业发展较快,曾经有钢铁企业122家,全口径钢铁产量1142万吨,产值270亿元,约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2%。钢铁企业在拉动辽阳县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的同时,因规模小、工艺水平低,带来了高能耗、高污染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按照省政府“蓝天工程”会议要求,市委、市政府和辽阳县委、县政府痛下决心,确定了彻底淘汰一批、改造升级一批、联合重组一批、转产转向一批的“四个一”工作思路,并决定将三年的任务两年内完成,实施“淘汰”与“升级”并举、双轮驱动。
一方面,加大钢铁企业淘汰力度,倒逼钢铁产业调整。到2014年底,辽阳市共淘汰落后钢铁企业106家,淘汰落后产能885万吨。另一方面,按照“等量置换”原则,充分论证谋划,引导3家龙头企业实施了总投资超40亿元的钢铁改造升级项目。目前,辽阳钢铁有限公司年产50万吨大型铸件及型材加工项目已相继投产,辽宁前杜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年产150万吨大型特种铸件技改项目明年上半年投产,辽宁新澎辉铸业有限公司年产150万吨大型特种铸件技改项目预计明年年底投产。3个项目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200亿元、利税20亿元以上。经过淘汰、重组、升级,辽阳县计划保留钢铁企业16家,产能1000万吨,同时,可减少烟粉尘排放40585吨、二氧化硫排放2419吨、二氧化氮排放1185吨,较整治前分别减少排放84.6%、74.4%和61.9%。
辽阳市水泥行业脱硝工程成绩喜人。“蓝天工程”中共确定7家水泥企业9条生产线的脱硝项目。2013年,辽阳市率先在全省全部完成9个脱硝工程并投入运行。实现与省、市监控中心联网,全市所有水泥生产线污染物实现稳定达标排放,脱硝率达到70%以上;吨产品成本下降近76元,吨产品能耗节约80公斤标煤,烟粉尘排放量由原来的每年1.2万吨下降到1000吨,二氧化硫由原来的每年5600吨下降到480吨。至此,辽阳市已提前一年半实现了达到国家新标准排放要求的目标。2014年12月份,辽阳下发了《关于印发辽阳市水泥矿山企业扬尘污染综合整治方案的通知》,并决定从蓝天工程奖补资金中列支375万元用于7家水泥企业9条生产线的扬尘治理。2015年,计划从排污收费等其他环保费用中再列支500万元用于矿山等扬尘治理。
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主城区“一市一热源”的供热目标。 按照“上大压小、节能减排”的要求, 2010年以来,辽阳市关停取缔了原有一热电、二热电、北草库、窦双树等4个热源中心,取缔分散小锅炉房57座和城区内分散燃煤锅炉79台,取代了原有65%的小型供热设备,将全市白塔、文圣、太子河3个主城区的集中供热工作交给沈煤红阳热电公司,其供热面积达1600万平方米,供热半径达20公里,并为辽阳市提供50%以上的用电负荷,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主城区“一市一热源”的供热目标。公司还选用煤矸石及劣质洗中煤为燃料。2013年,这一公司决定在现有设备满足国家氮氧化物排放标准的基础上,再次投资2200万元对电厂锅炉进行脱硝提标改造,并已于当年底建成投运。实现氮氧化物削减量达1610.68吨,排放浓度远远低于国家限值。
机动车尾气和施工扬尘都是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根据辽阳市情况,划定新运大街、中华大街、民主路、新城路等7条路为“环保绿色标识示范路”,并将该7条街路之间区域确定为“环保绿标区”,24小时禁止“黄标车”和无环保检验合格标志车辆通行。2014年,共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共2.3万多辆。
城镇污水处理及管网配套实现了全覆盖。2007年,辽阳市城镇污水处理厂仅有两家,日处理能力23万吨,实际处理量不足10万吨/日,污水集中处理率不足42%。近年来,辽阳市运用BOT、TOT、BT等多种模式并引入民营资本参与污水治理公用事业建设、管理和运作,全市污水处理厂、收集管网建设迅猛发展,污水处理项目的管理水平和效益不断提高。特别是2012年,辽阳市加大了对污水治理的投资力度,新建和改扩建城镇污水治理项目11个,总投资4.8亿元,新增污水处理能力9.5万吨/日,新增截流干管30公里。
尤其是实施了太子河水污染治理工程的 18个项目涵盖市中心区和3个新城、4个新市镇,达到污水治理能力全覆盖。同时,该市还在柳壕河、北沙河、汤河入河口附近建设3个湿地处理工程,面积约15万平方米,对处理后的污水进行再处理,保证了各支流河达到省考核标准。目前,辽阳市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设施)12座,污水总处理能力达到40.6万吨/日;城镇污水收集管网近100公里。其中,县(区)污水处理厂6座全部投入运行,处理能力36.5万吨/日,实际处理污水约为30万吨/日,全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00%,能够满足该市2020年前的污水处理需要。
辽阳市的农村环境连片治理工作成效显著。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采取“抓点带线铺面”的做法,注重发挥高标准样板的引领示范作用,74个省市级“环境优美村镇”成为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引擎。3年累计投入4.58亿元,全市535个行政村中,有236个实现了生活垃圾的“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运、市(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机制,95%的行政村完成了道路硬化、植树绿化、卫生净化、环境美化、村居亮化“五化”的建设标准;区域环境综合水平普遍得到明显优化和提升,30多万群众受益。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这是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中的歌词,也是新时代辽阳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希望。如今碧水蓝天的画卷已在辽阳定格,辽阳天蓝地绿、河清民晏,人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经过180多万古城儿女的辛勤耕耘,‘绿色生态梦’一定会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