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余村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道路纪事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作者: 时间:2015.05.26
浙江在线05月26日讯江南锦绣日日新。走进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三面青山环绕,入眼皆是美景。凌空俯瞰,漫山翠竹将小村涂抹成一片舒展开来的硕大绿叶,澄澈的余村溪穿村而过,成为“叶脉”上最为动人的风景。
这里,青灰的山石曾是余村最重要的创富资源,采石企业曾让村经济独领风骚十余年,也曾因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安全事故多发而成为山间疮疤。从粉尘蔽日的采矿加工,到依山傍水的绿色经济,小村凭借什么寻回发展的“初心”?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余村考察时得知村里痛下决心关停矿山和水泥厂、探寻绿色发展新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是“高明之举”,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
十年弹指一挥间,余村人早已将总书记的教导转化为行动力。初夏时节,我们追寻余村的蜕变之路,它是山乡巨变的一抹缩影,更是浙江农民绿色逐梦,步履不息的真实写照。
“总书记为我们指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从余村村委会到余岭山脚下的冷水洞矿区只要几分钟车程,青灰色的山体间还隐约留有当年采石作业的痕迹。村委会主任潘文革介绍,余村村域面积4.86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6000余亩,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上世纪90年代,山里优质的石灰岩资源,让这里成为安吉县规模最大的石灰石开采区。
“全村280户村民,一半以上家庭有人在矿区务工,石矿被村民称作‘命根子’。”老潘说,凭借靠山吃山,余村每年有300多万元的净利润,是全县响当当的首富村。
矿山生钱,可问题也接踵而至。荷花山漂流景区总经理胡加兴,带着我们徜徉于3个矿区间,踏着满是青苔的石板路向山中行走,路旁红彤彤的野草莓鲜艳欲滴,很难想象当年这里曾经“粉尘蔽日,果树不生果,连生命力顽强的山笋也连年减产”。
“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那番话,让我一开始就记牢要吃生态饭。”46岁的胡加兴曾在村水泥厂里做工,2003年安吉提出创建全国首个生态县的目标,村里开始陆续关停矿山和水泥厂,他和半数以上的村民一样,既失去了工作,又对未来充满迷惘。
“习总书记在得知余村关停厂矿的举措后,鼓励我们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他劝诫我们不要以环境为代价去推动经济增长,指出建设节约型社会,推行循环经济才是必由之路和康庄大道。”在旧村部大楼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会议室里,老支书鲍新民对10年前的那场座谈会记忆犹新。
“总书记为我们指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潘文革说,从2005年起,余村人下决心封山护水。村里关停全部矿山和水泥厂,并挤出所剩不多的集体资金修复冷水洞水库,拆除了余村溪边的所有违法建筑,把竹制品家庭作坊搬进了工业区,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治污。
由西向东,我们沿着翡翠般的冷水洞水库顺流而下,清澈的余村溪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矿区刚关停时,晴天溪水是白色的,而一下雨,溪水就像是酱油,河床已经抬高了2米。”溪水渐渐变清,胡加兴却做了个“疯狂”的决定,他在村里治水的基础上,又出钱请人进一步清理溪道、加固堤岸,还特别设计了溪道坡度的落差,打算搞漂流。“当时没人看好我的旅游项目,村里人笑我是‘傻大胆’,工人们怕工钱打水漂,我每天都带着现金在溪边结算。”
转换的智慧
书写新传奇
胡加兴的50条橡皮艇下水后没过几个月,约1万名游客前来体验他的荷花山漂流。去年,来荷花山漂流的游客超过5万人,营业额高达220多万元。旺季时,60多位村民在漂流景区工作,每人每月工资就有5000多元。
胡加兴不仅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印在了名片最显眼的位置,更将这一观念深深植入心里——暑期将至,他启动了自费安装的水循环处理系统,加速余村溪河道自净;从库区到村口,10余名工作人员负责河道保洁,容不得一丁点垃圾。
交织生长的参天水杉,是余村的一道亮丽风景。“村里不仅禁止村民在山上使用草甘膦等农药,还投入数百万元资金,完成河道生态驳坎和两岸绿化,家家户户截污纳管。”余村党支部书记胡加仁曾因打炮炸石被震聋了一只耳朵,这个声音洪亮的汉子坚定地认为,在治水护绿中,余村收获了独特的未来。
游客到,山货俏,农家乐里更热闹。笔直的村道将我们带到了村里最大的农家乐春林山庄。“住在我这里的客人,全是来看风景的。”47岁的潘春林曾在矿山开拖拉机,“习总书记在村里座谈后,当年我就举债几十万元办起全村第一家农家乐,很多人质疑‘卖风景’真能赚钱?”如今,春林山庄已走过10个年头,并联合村里其他4户农民,发展农家乐的连锁品牌,日接待游客逾百名,年营业额超过100万元。农家乐还带动了笋干、茶叶、土鸡等农产品销售。
美丽的环境带来了摇钱树,昔日沉寂的小山村越来越热闹。“山里负氧离子浓度至少每立方厘米3000个!”来自上海的一位游客说,他对山间的矿坑溶洞充满了好奇,村中千年的银杏树和百岁的娃娃鱼在城里也根本看不到。
为方便日益增多的游客,老潘还和村里人一同开办天合旅行社、组建观光游车队。每天,至少有3辆“农家乐直通车”往返于余村与上海、杭州、苏州之间,打通“吃住游行”一条龙服务。“游客最多时,车队一天要往返15次。”潘春林说。
绿色发展,让余村书写一个个新传奇。去年,胡加兴昔日的工友俞金宝也回到村里,紧邻着荷花山漂流项目办起了生态采摘园。园里的白茶刚采摘完毕,俞金宝正指挥着挖掘机把大棚旁边的河塘扩大,打算再开辟出一个垂钓区。“夏天这里可以垂钓,6月第一批葡萄就能成熟,到时候游客可以采摘无公害水果。”在老俞心里,余村还将成为一个有果可采、有花可赏、有景可游的四季果园。
“我们把生态景观、农耕文明、民俗节庆、地质探险等元素整合在一起,形成可游可赏、亦耕亦采、有趣有乐的新型乡村生态经济。”潘文革说,余村的发展注定要逾越传统乡村的发展路径,把绿水青山的文章做到极致。
余村目前拥有旅游景区3个、农家乐14家、床位410张;201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27677元,是10年前的近5倍。
绿水青山路
幸福余村人
在余村精致的文化礼堂出口处,左右两面墙上贴满了照片。左手边是各种如画美景,上书五个大字:绿水青山路;右手边是大大小小的村民照片,个个乐开了花,同样五个大字:幸福余村人。
潘文革介绍,依托绿水青山,余村280户农家有小轿车192辆,58户村民乡下有别墅、城里有洋房。“在我看来,余村人充分挖掘自身优秀品质,研磨出精神富有的力量,才是最宝贵的!”他说。
村道正中,一棵古银杏树葳蕤生光。原来,村民在修路时特意避让,将大树保护起来。而为了保洁,村庄3公里范围内建起4个公共厕所、布点15个垃圾分类池,昔日随处可见的鸡鸭早已被圈养起来,村民乱丢垃圾的习惯也改变了。村民还自发组成生态护卫队,及时纠正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监督农家乐有无偷排污水、乱倒垃圾。
42岁的盛小梅看得尤为真切:“游客一扔垃圾、烟蒂,立刻有村民捡走放进垃圾桶;邻里之间也很少有矛盾。”她家的小院一尘不染,被精心扮靓,门前的红色、绿色和原木色三只桶把垃圾精细化分类。她和丈夫叶忠关停了自家的竹制品加工厂,村里工业区仅存的一家竹制品厂也会撤离,小村将彻底告别工业。
站在余村村委会楼前,昔日拆掉的水泥厂早已进行了生态复绿。胡加仁告诉我们,未来,这里将变成一个房车露营基地;而荷花山景区将与隐居集团合作,实现由农家乐向高端民宿的转型升级……“在冷水洞水库西北面,还有一个超过1000立方米的天然溶洞,欢迎世界各地的‘探洞’爱好者前来探险。”说起村庄发展,老胡掩饰不住自豪满满。
天色渐渐擦黑,路灯灯火通明。球场上,老年人的门球竞技如火如荼,妇女在文化大舞台跳排舞。运动正酣的村民告诉记者,每逢节日,村里还要办“村晚”,全村老小齐上阵,村民们自导自演来场大联欢。“过去想也不敢想旅游,现在年纪大了,倒能去全国有名的景区转转。”64岁的村民洪月仙说,村里年轻人还时兴去国外走走。
胡加仁说,10年来,余村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村干部也更加重视民主管理,大小事都要通过村民代表表决通过才做;村里每花一分钱,都公示在村民家的“村村通”电视平台上……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的指引下,余村生态、经济、民主、法治和谐统一,山村幸福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