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红色教育 >> 正文

名城桂林掀起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新高潮

来源:桂林日报 作者: 时间:2015.07.08

     承载桂林千年历史记忆的名楼逍遥楼在漓水之畔再现;桂林明清时代遗留下的历史街巷正阳路东西巷很快将以新的繁华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明朝靖江王府城墙“拆围透墙”后,将还原历史原貌,重现王府风范……目前,代表桂林历史文化精华的一批经典文化地标正在加紧修复和重建,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利用的新高潮正在桂林掀起。
      桂林是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资源占据广西半壁江山。这些历史文化都与甲天下的山水一样,是我市独特的旅游资源。随着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致力于“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价值”,并将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利用与旅游产业发展有机融合,打造国际旅游胜地新的旅游文化业态。
    去年3月,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秦主持召开了桂林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专题座谈会。他说,很多人都只知道桂林山水美,却不了解桂林深厚的历史文化。作为现代的桂林人,要本着对桂林如此厚重的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价值”,努力把桂林散珠碎玉式的历史文化系统梳理、保护传承、开发利用。今年4月3日,赵乐秦在市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再次强调,桂林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已进入“春天”,要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唱”好“三部曲”,进一步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不断提升桂林的核心竞争力。市长周家斌提出,桂林要保护好珍贵的历史文物,将它与旅游结合起来,把历史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近年来,我市通过完善机制、整合力量,进一步强化研究的效果,通过实施一批项目、打造一批品牌,将历史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城市竞争优势,为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插上文化的“翅膀”。
将“散珠碎玉”串成“文化珍珠”
      桂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许多历史文化如珍珠散落四方,亟待重新整理和保护起来。
围绕“寻找桂林文化力量,挖掘桂林文化价值”的总体要求,桂林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工作全部铺开。目前,历史文化遗存遗址调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9个调查组共出动调查人员2000多人次,调查文物点1100多处,拍摄照片2万多张,音像资料2200多分钟,收集文物线索500多条,形成调查报告20多万字并汇编成册。
调查材料经桂林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审核后,交由桂林图书馆、桂林市档案馆永久收藏。
       此外,我市还整合历史文化研究力量,由市文化部门与广西师大共同组建了桂林历史文化研究院,并正式开始运转。桂林历史文化研究院整合了史前文化、古代水利文化、古代石刻文化、靖江藩王文化、抗战文化、桂系文化、科举文化、古建筑文化、红色文化等9个研究会的专家力量,并开展了“孙中山在桂林的活动及其影响”、“湘江战役及红军长征调查资料整理研究”、“抗战期间桂林的民间记忆”、“灵渠和桂柳运河沿岸古村庄系列研究”等课题的调查研究工作。
文化标识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我市加快推进文化标识建设,设计出第一批抗战文化标识22处。目前已完成了“民国时期夏衍住所旧址”、“广西建设研究会旧址”、“民国军事委员会广西办公厅旧址”等3处文化标识建设。
重现经典历史文化地标
    “逍遥楼上望乡关,绿水泓澄云雾间……”独秀峰下,漓江西岸,始建于唐代的逍遥楼曾与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等人文地理坐标齐名,名人骚客荟萃,但最终湮灭于历史尘烟中。今年1月,桂林市委提出要重建这一承载桂林千年历史记忆的名楼,打造桂林历史文化新景观。重建后的逍遥楼建筑面积630平方米,项目定位为有适度历史文化展示、旅游观景的历史景观建筑。建筑风格为唐宋风格,总高度23.6米,为建造在1.5米台基上的二层三檐阁楼式建筑。市民和中外游客不久后将欣赏到这座千年古楼所带来的良辰美景和高文化品位。目前逍遥楼重建项目正紧锣密鼓地施工,主体工程建设已经封顶,正在进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桂林正阳路东西巷包含了正阳路东巷、江南巷、兰井巷等桂林传统街巷,是桂林明清时代遗留下的一片历史街巷,也是桂林古历史风貌的观景区,体现了桂林的历史文脉。作为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于2013年启动了正阳路东西巷历史文化街区建设,还原东西巷明、清古风貌建筑群,结合桂林旅游资源,旨在打造最有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和传统建筑风貌将得到整治或“建新如旧”,还原王城门前广场和公共空间的用地功能,拆除王府城墙东侧的搭建房屋,调整为绿化用地。桂林历史上的谢和赓故居、岑公馆以及熊同和药铺、张永发、黄昌典等“老字号”也将在此以实景恢复,打造成为体现时代发展的多元文化复合型历史风貌街区。据了解,今年10月,改造后的东西巷将以新的繁华风貌,向游人展示其独有的历史韵味。
靖江王府城墙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300米,高7.9米,城墙顶路面宽5米,城墙周长1745米,是全国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明藩王府。目前,王府除西侧城墙外露之外,其余三面均湮没在倚墙而建的建筑中,且街巷之间互不通连,导致王府感知度较低。我市将对靖江王府进行“拆围透墙”,从空间环境上凸显王府的立体感,整治周边街景巷道环境,理清城墙、巷道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王府城墙露出来,提升王府空间感知度,更加彰显其历史文化品位。
历史文化与旅游融合让城市更有内涵
在“寻找文化的力量,挖掘文化的价值”过程中,我市坚持项目建设带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历史文化与时代脉搏紧扣,努力提高城市文化与旅游品位。
    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3月28日,美国“飞虎队”桂林遗址公园在临桂秧塘正式开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开园仪式并宣布开园,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彭清华在开园仪式上致辞。秧塘机场遗址是中美两国人民并肩战斗、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历史见证。遗址公园建成后,将成为世人和中外游客重温抗战历史、瞻仰抗战先烈的重要场所,成为展示桂林抗战文化的重要平台,成为中美两国人民深厚情谊的永远见证。
     美国“飞虎队”桂林遗址公园建设,是我市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工作的一个标志性工程。2011年,在中美两国人民的共同促成下,美国“飞虎队”桂林遗址公园建设正式启动。桂林市委、市政府和临桂县委、县政府对美国“飞虎队”桂林遗址公园建设高度重视。遗址公园建设数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据悉,遗址公园里的“飞虎队”纪念馆将利用现代声光电展陈技术,结合图片、文物、模型复制品等,还原“飞虎队”在桂林的抗日史实。
      2014年6月19日,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也是目前华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桂林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揭牌。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重要建设项目,也是市委、市政府批准实施的桂林市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重点项目。建成后的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打造成集遗址保护、考古体验、教育展示、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增添了一张重量级文化名片。目前,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新展陈馆、景观大门、广场、保护围墙等一期工程基本完工,完成投资3999万元,已实现由立项项目到挂牌项目的提升。此外,《广西桂林靖江王陵遗址公园规划》编制完成,靖江王陵野外安防工程二期项目进入试运行与验收调试阶段,完成建设投资585万元。
    被称为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文化新地标、位于临桂新区的“一院两馆”项目,也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的目光。“一院两馆”项目包括桂林大剧院、桂林博物馆、桂林图书馆以及附属设施文化广场。项目于2010年2月正式开工建设,2013年12月13日顺利通过综合验收,2014年底顺利移交项目业主。“一院两馆”项目不仅为丰富广大市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也成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载体。以活动为载体提升文化名城影响力我市还围绕重要历史纪念日精心准备并开展了一系列纪念活动,铭记历史,弘扬文化,不断提升城市历史文化影响力。
     2014年11月25日,在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公园举行的红军长征突破湘江战役80周年纪念大会上,当年参加过长征的60多位老领导老红军后代代表参加了纪念和研讨活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进行了报道。研讨会共征集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撰写的文章116篇,对我市红色文化的挖掘整理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1944年2月至5月,在被誉为“中国戏剧史上第一座伟大建筑”的广西省立艺术馆,举办了一届盛况空前的戏剧活动——— 西南剧展。全国知名文化人士云集桂林,西南8省近1000名戏剧工作者参与,演出剧目60多个、170多场,其中话剧133场,可谓“中国戏剧史上的空前创举”,诞生了桂林抗战文化城的不朽篇章。这段历史也为桂林历史文化和抗战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14年12月26日,在当年“西南剧展”的举办地广西省立艺术馆旧址,我市举办了“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纪念西南剧展70周年专场演出,将广大观众带回那个战火纷飞、激情燃烧的年代。专场演出将欧阳予倩的《旧家》等桂林抗战时期的经典剧目再次搬上舞台,让大家重温桂林抗战文化史上最辉煌绚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