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倾斜的天平"30余年办案2000余件 无一错案
来源:中国文明网 作者: 时间:2015.07.10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的道德法则。”康德的这句格言用在河北承德王景林法官的身上一点也不为过。他从事审判工作30余年办案2000余件,无一错案,无一上访,无一投诉,无一人情案,无一关系案,无一金钱案。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靠得是什么?靠的是心中对法律的尊崇,对人民的热爱。他用学识和智慧破解一宗宗疑难纠纷,让纷争止步,胜败皆明。1.解决260多名职工的购房难题 双方当事人携手送锦旗
在王景林的办公室,一幅写有“党员的楷模、现代包青天”的锦旗高高悬挂,默默地诉说着王景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处处为人民群众着想,践行司法为民的故事。
那是王景林曾经接手的一起案件,承德市某局与当地一家房地产商签订协议,由房地产商为该局建办公楼一座,同时该局60名职工还与房地产商签订了团购住房的协议并交付了房款。后因房地产商资金不足违约,该局与60名职工将房地产商起诉到承德市中院。王景林接案后,经几十次调解,达成一致意见:该局与房地产商解除建办公楼协议,房地产商将法院查封的商品房交付60名职工。
各方当事人已达成一致,这件案件就算是解决了。可就在此时,又有几个单位的200余名职工因付了款迟迟拿不到房,准备起诉这家房地产商。房地产商由于资金紧张,后续工程无法启动,亦无房交付。
“那几个单位职工的问题怎么解决?我不能让这些老百姓失望而归!” 王景林心中暗下决心。于是,他在征求各方当事人意见的基础上调整了调解方案,建议该局将房地产商的一座底商楼买下作办公楼,房地产商用回收的资金建住宅楼,尽快将住宅楼交付给几个单位的职工。该局和房地产商接受了王景林的方案,这样既解决了该局的燃眉之急,又给房地产商的后续工程注入了启动资金,几个单位的职工也能尽快拿到住房,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几个单位的职工看到住房有了希望,就放弃了起诉的念头,各方当事人共同将写有“党员的楷模、现代包青天”的锦旗携手送给王景林。
“办案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决不能让老百姓戳脊梁骨。”这是王景林常说的一句话。办案不仅仅是一纸冰冷的判决,而是运用现行法律真正实现包括弱者在内的法律主体的平等、公平、正义等价值,让司法服务于社会的现实生活和人民大众的实际。公平公正是法官的职业要求,而善良同情之心则是一个法官的人格基础。只有具备这样品质的法官才能把看似冰冷的法律转化成一种人间温暖。对找上门来的群众,尤其是那些生活困苦的人,王景林从不小瞧他们。点一支香烟、递一杯热茶,老百姓得到的是一份温暖;耐心地倾听、细致地明理说法,老百姓感受到的是一份尊重。对一些特别困难的人,王景林还时常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一两百元,让他们去吃顿热饭,买上回家的车票。在王景林的心中,这些人就是自己的叔叔大爷和兄弟姐妹,有些问题一时解决不了,也得让他们带着一份明白和一份关怀离开法院。
围场县一位年仅9岁的农村小女孩,父母离异,其父亲竟以种种理由拒付孩子每月仅二百多元的生活费。法庭之上,面对女孩稚嫩纯真而又无助的目光,王景林内心难以平静。他一边和蔼地安抚孩子,一边从伦理道德到为人父母的责任同这位父亲进行交流,在情与法面前,这位父亲终于惭愧地低下了头。在庭审即将结束时,泪光闪闪的小女孩,突然快步走到审判台前,向王景林深深鞠了一躬:“法官叔叔,谢谢您!”
小女孩的这个举止让王景林热泪盈眶,终生难忘。把看似冰冷的法律转化为人间温暖,王景林以崇高的责任感,不仅化解了一个又一个难度特别大的案件,更是用真情打动了每一个当事人。他审理过的案件当事人无不伸出大拇指,称赞王景林是一位公正为民的“好法官”。
2.以公正之心"让法律天平永不倾斜" 即使败诉也服气
“王法官,你好啊。”2010年的一天,王景林走在路上,一位路人向他打招呼。
王景林怎么也想不起他是谁,便问:“你是哪位?”
“我是你案件的当事人啊。”
“那你的案件赢了还是输了?”
“输了。”
“输了还跟我打招呼啊?”
“输了就不能跟你打招呼了?你办案公平,我们都信服。”
打官司肯定有胜败。胜者,自然满意,而让败者也服气确实很难。但这一现象在王景林这里得到了根本改变。他审理的案子,绝大多数当事人都表示服气。这不但源于他精深的业务水平,更源于他的一颗公正之心。
2008年3月的一天,衣衫褴褛的陈某来到了王景林的办公室。原来,他在1994年承包了本村的养牛厂,政府部门对该项目通过了立项审批,银行也做了抵押担保协议,陈某满怀信心,投入十几万,没想到银行因政策问题扶持资金一直到不了位,未完工的厂房长年闲置。陈某为此踏上了长达十几年的上访路。听人说承德中院有位刚正无私的王法官,他抱着最后的一线希望慕名前来。听完陈某的诉说,王景林心里异常沉重,他对陈某说:“相信党和政府,相信人民法院一定会还给你一个公道。”
陈某不知道的是,当时这个县的县长曾是王景林的老师,银行行长又是他弟弟的同学。老师甚至给王景林放了话:不能让政府败诉。银行行长也加紧活动。但王景林却守住了公平,做出县政府和银行赔偿陈某经济损失33万元的判决。败诉方银行先后上诉到河北省高院,后又申诉到最高人民法院,终因王景林对案件定性准确、证据充分、办得扎实,上级法院维持了原判。
拿到判决书,陈某在王景林面前长跪不起,老泪横流,他激动地说:“这些年来,我四处上访投诉,你却像亲人一样对待我,给了我做人的尊严,使我有了活下去的勇气,我感谢党和政府培养了你这样一位一心为民的好法官!”
“要公正执法,仅有正气还不行,还必须有底气。”王景林说,“没有精通审判业务本领,拿什么去维护公平正义。”为此,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工作和学习上,每年用于买法律书籍的开销达千元以上。广博的知识成为公正天平强有力的支撑。在审理承德某信用社与承德某金属公司借款合同纠纷一案时,该金属公司为借款以林肯车设定抵押,此后,该公司又用该车抵顶了其欠廊坊某公司的债务。王景林按照“物权优于债权”的民法原理,依法追加了廊坊公司为本案第三人参加诉讼,并判决由第三人返还抵押物。据此,他在判决书中详尽列明理由,说清法理,几方当事人接到判决后均服判。一年后,最高法院出台的司法解释与该判决主旨一致。
因为判决公正,业务精深,无论是当事人还是同事,都非常认可王景林的判决,不少百姓都说,“中院没了王景林可不行。”承德话剧团以王景林为原型创作了话剧《永不倾斜》,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如今,虽已不再从事审判工作,但王景林依然是同事眼中的“专家法官”,大家在办案中遇到拿不准的疑难问题,“找王景林商量商量”仍是第一选择。
3.为了司法公开 保护百姓知情权 他扮起了“黑脸”
自2011年担任审监二庭庭长以来,王景林开始负责全市法院的审判管理、司法公开、案件调查等工作。离开了审判岗位的王景林,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新的工作中。
“目前审判流程已经实现了100%公开。”王景林说,通过信息化手段,案件从立案开始,就录入电子信息,并自动生成告知书和查询代码,通过手机短信等方式,发送给当事人,使当事人可以轻松查询案件办理的立案、进展等情况。王景林还向记者展示了《2014年12月16日至2015年4月16日各县区法院审判流程系统及司法公开平台巡查通报》,上面详细记录了审判流程系统应用情况、司法公开应用情况以及详细的分析总结,数据详实,分析有理有据。
司法公开的目的,还在于保护百姓的司法知情权,同时监督法官的审判行为,进一步规范司法行为。为此,王景林扮起了“黑脸”,通过定期通报、上下级法院互评案件、审判文书“不上网审批制”、网上庭审直播等方式,倒逼司法公开。王景林因此得罪了不少领导和同事,有同事开玩笑说:“你为了司法公开,脸都‘黑’了。”
可王景林对此却毫不在意,他说:“就是为了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让全市法院的审判质量上一个新台阶。”在他的努力下,司法公开取得了显著成效,承德市法院的发还改判率、指定再审率和上访率全面下降。同时,随着法院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司法公开已成常态化。到5月15日,承德市法院进行网上庭审直播705件,远超规定要求的5%比例,裁判文书上传最高人民法院司法公开平台25763份,实现了除国家机密、个人隐私等法定不能公开的案件外全部公开。不久前平泉发生的一起交通肇事案,当事人坚决要求进行网上庭审直播,“就是要让亲戚朋友看看输赢。”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法庭上,王景林是一位秉公执法的好法官,在管理岗位上,王景林是敢于担当、敢作敢为的好干部,王景林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司法公正、司法为民的含义,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鲜红本色,为承德市干部群众树立起了建设法治承德,实现公平正义的好榜样。
4.公正廉洁有操守 累计拒收30多万元钱物
作为一名法官,会时刻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
“做人一定要本分。”王景林时刻把坚守清白作为自己最基本的要求和道德底线。
王景林没有一点不良嗜好,从不进娱乐场所,不收受任何钱财,保持着公正廉洁亲民的形象,30年来,他拒收30多万元钱物。妻子生孩子时,老同学受人之托送来的两箱罐头被他通过邮局退回,老家的一个当事人送给其两箱鸡蛋被他按照市场价将钱退回。一位当事人将1万元现金扔到他办公桌上扭头就走。王景林叫住当事人严肃地说:“你这不是侮辱我人格吗?你打听打听我王景林的为人。”当事人红着脸把钱收了回去。法院为干警集资建房,这对王景林来说也是解决住房困难的好机会,但由于拿不出几万元的集资款,王景林不得不放弃。当时,王景林正在审理几件由一家信用社起诉的贷款纠纷,信用社领导得知王景林的情况后,提出可以减免利息贷款。被王景林婉言谢绝。几年后信用社领导提起此事:“你当时要是听我的,把本利还了还能赚几十万吧。”王景林回答:“这样我才能睡得踏实,无愧于共产党员的称呼。”
王景林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坚定信念雷打不动,在事业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王景林毅然选择了自己热爱的审判事业,却无暇照顾和陪伴病危的母亲。到北京办完案赶到家时,母亲已经奄奄一息,王景林眼含泪水跪在母亲面前时,母亲也永远地闭上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