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山乡32载 做一流教师做和蔼"父亲"做致富铺路人
来源:中国文明网 作者: 时间:2015.08.04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这不仅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崇敬与赞美,也是彭长明用32年青春诠释出的人生感悟。群山莽莽,寒来暑往,彭长明老师将一生都奉献在了大山里的孩子们身上。自1983年起,他就默默而执着地守护着贵州省独山县麻万镇亮洞小学,抛洒了无尽的辛酸与汗水,集老师、修理工、炊事员、保姆、“爹妈”于一身,撑起了大山的“脊梁”。2014年,他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面对这个沉甸甸的荣誉,彭长明说“过高了”。彭老师不爱谈大道理,一心埋头做着温暖人心的事。
1.18岁还没走出大山就选择留下 他肩挑手砌建起了新校园
贵州省独山县麻万镇亮洞小学是一所只有学前班、二年级和六年级3个班,每个班4名学生,全校共12名学生的村级学校。彭长明,就是这所小学校的老师和负责人。32年来,他始终默默而执着地守护着亮洞小学。是他用双手托起了山里孩子的希望。他说,他的根就在这里。
1983年,初中毕业的彭长明刚回到家,村长就找上门来:“长明呀,你是寨子最有文化的人了,留下来给娃娃们当老师吧!山里的娃再穷也不能穷文化。”当时学校只有一位小学文化的代课“教师”,年仅十八岁的彭长明还没来得及走出大山,便成为了乡亲们当时唯一的希望。
当时的学校其实只是几间年久失修的仓库。教书第一天,头顶是摇摇欲坠的瓦片,四周是破烂不堪的门窗和参差不齐的破桌子歪板凳,无比揪心的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想方设法为孩子们建一所像样的学校。之后他只要有空,就常常奔走于上级政府和各级教育部门,反映学校的现状和困难。
经过他的努力,1989年,有关部门决定抽出专项经费,对亮洞小学进行改造。山高路陡,砖块、水泥、沙子等建筑材料都得靠肩挑背驮才能从山外运到村里,开始村民们一起帮着搬,但到农忙季节,山路上常常只留下彭老师弯腰驼背的身影,历时一年,他硬是把所有的建筑材料一点点“背”进山里。
没有桌凳,他就拿着斧头上山砍自家的杉树;没有教学用具,他就挑柴到山外换来钉子、教材和粉笔;他一个人拉起学校的自来水管,一个人上房添补瓦片,一个人树起旗杆,一个人调水泥砂浆。1990年7月,新校园终于落成了,整个亮洞沉浸在一片欢腾之中,孩子们在新教室里钻进钻出,在操场上欢呼雀跃,彭长明也情不自禁地加入进去,像个孩子似的乐开了花。提到当年建校的情景,寨子上的老人们都说:“长明办了一桩大好事,要是没有他,恐怕就没有今天的亮洞小学!”
由于彭长明出色的工作,最终他以一名民办教师的身份,于1995年8月考入了当时的独山师范进行学习。离开山寨那天,有个学生家长十分担心地问他:“长明啊,你还回这里的吧?”彭长明笑了笑说:“我的根在亮洞,我就回这里,哪里也不去!”经过两年的努力学习,彭长明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还成为了一名中共党员。
“从那一天起,我更加坚定了献身乡村教育的决心和信念。”彭长明曾这样说。
2.当老师他让学生成绩排全县前三 做“父亲"他让留守儿童走出阴霾
由于亮洞小学条件艰苦,从外面来的老师很难留下,更多的时候,学校里就只有彭长明一个人。他一个人维修课桌凳,一个人走村窜寨搞家访,一个人到城里购买教学用品和学生学习用具,一个人采购营养餐食材,一个人动手给学生做饭做菜。32年来,他为学校和孩子们的事跑过教育局无数次,但从未对自己的事提过一次要求,说过一声累,叫过一声苦,他就像大山的“脊梁”,撑起了一切。
现在,他一个人带着一个一年级和三年级的复式班,做的是平常几个老师才能做到的事,工作繁重的同时还不忘钻研,摸索出一套独特的复式教学方法,亮洞小学多次统考获得全县的前三名和麻万镇的第一名,他默默地用自己的行动一点一点地感化着每一位孩子。他说:“其实,教育学生是件很简单的事情,就是把你该做的事认认真真做好,这就是对学生最有效的教育,不用你去讲什么大道理。”这或许就是彭长明30多年来对“教育”二字的感悟。“长明老师不仅是校长,老师,还是修理工,炊事员,更是保姆,是爹妈。”一位学生家长说到。
由于亮洞小学的很多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有的甚至要两三年才能回一次家,彭长明深知这些孩子的孤独,最缺的就是父母的关爱。因此,除了教给学生文化知识,他还像一名父亲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着他们生活中的疾苦,时刻把他们的冷暖牵挂在心上。据了解,2013年,正上五年级的郑启德同学,其父因病去世,让这个本来就十分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彭长明看着这个可怜的孩子,心里满是酸楚和同情,于是彭长明在他身上倾注了更多的心血,尽可能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他特殊的关照和帮助。经过一年的努力,郑启德的脸上终于出现了久违的笑容。
正上高中的胡昌凯在自己的作文本里这样写到:“彭老师给了我们很多关心和帮助,让我们感受到了父亲一样的温暖,长大后,我们也要像彭老师一样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已经就读于河北理工大学的彭春文说:“彭老师和蔼可亲,一看上去就觉得很温暖,让我们的心里总是充满着阳光。正是在他的鼓舞下,我才一路走到了今天!”
在2014年,得知自己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时,彭长明很平静地说:“‘全国优秀教师’这个荣誉对我来说过高了,我所做的都是些平平常常的事;我现在最大的愿望是学生们能有几台电脑和一些图书,让山里的孩子跟上时代步伐。”
3.时常家访却没空参加自己孩子的家长会 他对家人充满愧疚
彭长明把自己全部的心血花在了乡村教育上,把全部的关爱给了山里的孩子,可是面对家人,他心里充满了太多的愧疚……
在彭长明任民办教师期间,最让他刻骨铭心的是1989年2月的一件事。当时他的母亲不幸患骨质恶性肿瘤急需截肢,他把唯一耕田的大水牛卖掉交了住院费。在母亲住院治疗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彭长明仅在办理住院手续和接母亲出院时去了两次。“住院费手续费全靠父亲一人张罗,照顾母亲的重任就落在我妻子和两个妺妹的身上,在这期间我没有向学校领导请过一天假。可是母亲回家不到两个月由于病情恶化,不幸离开了人世,泪别我这个不孝的儿子,我从心底感到十分的愧疚。”彭长明黯然地说。
在他的子女读初中期间,他没有过多的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孩子学校召开家长会他都没有时间参加,因此还受到了孩子的埋怨。“既然选择了走上三尺讲台,就要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尽管有过茫然,不过一想到那些可爱的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神,我就释然了。我相信我的子女总有一天会理解我的。”彭长明曾对记者这样说。
当记者问到是什么让他在贫困落后的山区坚守30余载时,彭长明淡淡地说:“因为我的根在山区,我要让山区的孩子们理直气壮的走出大山,让山区飞出金凤凰,让穷山区变得更加美丽富饶!”
4.带领村民悬崖边修出马路 他是乡亲们致富的铺路人
在新校园建起来之后,交通不便的现实又让彭长明坐不住了。亮洞村虽然距离县城只有不到10公里路程,但村民们一路上要过陡岩、爬沟坎、涉深水、钻荆棘才能出山。彭老师急在心上:“寨里光有学校还不行啊,还得有条像样的路,亮洞人的未来才会真正有希望!”
为了鼓足大家修路的信心,1992年,他个人带头捐款5000元,带动乡亲们积极筹集资金、投工投劳。他和乡亲们一起测量路线,一起抡锤开石,一起挑筐运土,一起搬石砌坎。当时乡亲们都说:“有长明老师带头干,这路就一定能修成!”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大家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2000年4月26日,一条10公里的盘山路终于修通,还在山谷河道上架起了一座40多米的大石桥,为村民们打通了一条民生通道。他硬是带领村民们在悬崖上劈出了一条简易的盘山马路,打通了村民连接山外的简易通道,村民们出山由原来的近3个小时缩短到1个多小时。
教好孩子,让他们有走出去的希望是彭老师最大的心愿,此外,在他闲暇时想的最多的是村民怎样通过学习文化知识,改变自己贫穷的生活现状。
近年来,镇里为村民引进了科技杨梅种植,可是由于不懂技术、不善管理,杨梅长势并不好。彭长明找到县科技局,请教杨梅种植的相关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他借此机会让村民明白了知识的重要性。现在,亮洞杨梅已经为种植户带来了可观的利润,而村民也会时不时提出让彭长明帮他们找点技术方面的书籍看一看。这一切,只是源于彭长明的一颗赤子之心,他希望家乡的发展能够为更多的乡亲带来富裕的生活。用村民们的话说,长明老师不仅是知识的引路人,也是山里的铺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