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来源:甘肃日报(兰州) 作者: 时间:2015.09.21
随着中国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如何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子,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成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生态城市绿皮书对全国283个地级城市进行考核评估和科学排名,尽可能体现权威性、时政性、原创性、前瞻性和指导性,希望绿皮书的发布能够引起全国范围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广泛关注,从而通过革新生产方式促进生活方式的有效转变,并在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等关系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生态城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历史选择,生态城市建设与治理是社会进步、现代化进程中的头等需要,绿色、智慧、健康、宜居的生态城市建设是最大民生工程和时代要求。今后,我们将继续秉承独立、高端的学术风格,深入学习、系统研究生态城市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和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做好中国生态城市绿皮书年度编撰和发布工作,为美丽中国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将继续组织人员积极开展城市生态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同时以编撰生态城市绿皮书等重大课题为切入点,探讨世界各种模式的转型和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教训和趋势,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努力为各级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和智力保障。
以创新精神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中国生态城市绿皮书主编 兰州城市学院副院长 刘举科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大致可概括为6类示范型生态城市,即环境友好型城市、资源节约型城市、循环经济型城市、景观休闲型城市、绿色消费型城市和综合创新型城市。
近年来,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生态城市建设理念深入人心,掀起了生态城市建设热潮。我国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等有关建设目标的城市已达259个,占地级市比例的90.2%。目前,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各城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抓手。生态城市建设的法规标准正在进一步完善,生态城市特色正在逐步彰显。
但是,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也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一是生态城市建设缺乏法制保障与顶层设计,生态化标准的执行力度弱化。生态城市建设缺乏硬性约束和法规保障。政府、企业往往偏重于经济发展指标,而相对弱化环境保护指标的落实。二是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未形成共识,忽视区域联系和城乡联动。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在我国现阶段进行的生态城市研究与建设中,只是片面强调各中心城市的生态发展,而忽视了城乡之间的生态关联和有机联动。三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合力机制未能形成,公众参与的广度不够。此外,生态城市建设不能因地制宜,建设重点和特色彰显不够。
生态城市的本质是追求人与城市自然和谐互惠共生结构,其思想基础是生态人本主义。遵循生态文明的理念和现代城市精神建设生态城市,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探索,既没有现成的模式,也没有固定的途径,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开拓创新之精神逐步推进。
要站在新的高度认识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陆大道
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城镇化,城镇化发展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工业化发展,使我国经济很快变得强大起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跟城镇化有密切关系。
同时,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生态环境问题逐渐突出,也是一个客观的现实。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充分体现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对于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是很广泛的,包括自然方面的问题,我们和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开发,也包括如何管理社会,管理我们自己,管理我们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欧美国家曾经总结出了值得我们参考、学习的经验。但是,欧美国家已经发展了很长时间,今天它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很少变化,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表现在科学技术、对资源的利用程度、对环境的控制和管理程度都比较高,因此,发展中国家不能直接拿来就用。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发展阶段又处于中低的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我们要站在一个新的高度。
以城镇化为中心来思考转型和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李景源
城镇化是一种强大的发展动力,从改革开放之后,每一步城镇化往前发展都推动了我们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从去年以来,中国的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后,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靠自身内生的力量,这种自身内生的力量就是城镇化的进程。以城镇化为中心来思考转型和发展,带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升级,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当前,中国进入了城市化建设的加速期,进入了城市化建设的新时代,这个新时期就是以城市化引领工业化,以生态文明引领工业文明这样一个新的时期。尽管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将来的发展大有希望。上海的崇明岛,西安的浐灞国家森林公园,还有的甘肃嘉峪关,深入到各省市,可以发现很多生态城市建设的典型。以绿色的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这个态势现在已经形成了。
实际上城镇化的问题,无论是目的还是方方面面,都是涉及到人文精神的确立。“要让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怎样把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相衔接,走出中国特色城镇化的道路,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党组书记、社长 谢寿光
生态城市绿皮书所反映的是中国生态城市的年度性发展进程,对于城市建设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作用,它提供的是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支撑,对整个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发挥了积极有效的参考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能对全国发声,实属不易,为我们新型智库建设提供了有益尝试和探索。通过研创绿皮书的方式,它不只是出了一个成果,实际也对地方高校建设大学智库起了巨大的带动和推动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地方进行合作,服务于我们这个时代很重要的先例,开创了一种范例,也值得一步进行总结。
到2020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这包含两个意思:一是要让贫困人口一个不落地脱贫,二是要有青山绿水,要有新型的城市化。生态城市的研究团队要一如既往地密切合作,形成有价值的智库报告,把更多更有价值的成果奉献给社会,为全面建成小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合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院院长 曾刚
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的阶段应该有新的举措。
一是要发挥各级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各级政府要把环境的绩效考核更多体现到政绩考核中,就是要提高环境考核在政绩考核中的比重。要根据各个地方的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考核方法,比如国务院发布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发展的主导方向,或者是目前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做了比较系统科学的论述,各级政府要考虑怎么把这些东西和当地的建设结合起来,使得未来的发展建立在科学良性的可持续协同发展轨道上。
二是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桥梁作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识,不仅是认识上的,还体现在行动上。社会各界对生态文明建设有很高的期待,让他们全面了解我国生态保护和发展的思路、建设背景和发展前景,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目前,一些地方对于信息的了解和掌握还是不够全面的,甚至是比较片面的,带有盲目冲动,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如果我们除了政府以外,还有一些非政府的,公益性比较强的中介组织能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就能够提高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相互信任的程度,就会建立一个比较高效的系统。
三是发挥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生态文明建设,教育非常重要。现在,小、中、大学生的攀比奢华之风盛行,通过各种教育,让他们更多了解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或者是人类进步的方向,使得他们的消费理念、观念发生变化,这是关系到千秋万代的事情。
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胡文臻
建设新型生态城市是促进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民族团结,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任务。
我国资源型城市数量多,分布在大江南北。《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资源型城市累计生产的原煤529亿吨,原油55亿吨,铁矿石58亿吨,木材21立方米。“十一五”时期的156个国家的重点项目建设中有53个布局的资源城市,占了总投资额的近50%,为建立我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既不能割断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也不能想当然地脱离城市功能再造生态环境。要从生态城市使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的维度去研究设计建设,生态城市必须具备生态文明建设的高级形态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国家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城市有氧生存环境与民族和谐、社会综合治理与居民道德、城市经济发展与行业品牌和城市居民消费与创新阶段目标等多个符合生态城市生存与发展的维度进行设计、建设和评价。生态城市建设研究应该关注研究资源富集地区新矛盾的关系,研究减轻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探索研究解决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关系,探索区别这些生态资源城市的类别,进行科学的评估分析,提出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