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精神文明 >> 正文

超越亲情的“孝”源于友善

来源:上海文明网 作者: 时间:2015.12.30

我国传统文化素来重视“孝道”,强调对有生育之恩的父母尽孝,并对“孝道”有明确的界定,即:“大孝尊亲,次孝弗辱,其下能养”。由此看来,“孝道”是与血缘亲情联系在一起的。
  上海市松江区中山街道五龙居民区居民洪照生敬孝百岁老太沈曾静37年,两者无亲无故,这种超越亲情的“孝”把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推向了极致。
  沈曾静老太一生未婚,膝下无小,退休后孑然一人。洪照生曾与她是同事,毅然把枯坐斗室的孤老接到自己家中侍奉。洪家人都视其为长辈、亲人,无微不至地照顾她,使得日趋老态龙钟的沈曾静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颐养天年,洪家也沉浸在四世同堂的温馨氛围中。沈老太说了一句肺腑之言:“要是没有洪家人尽孝,我哪能活到今天?”
  我认为:洪照生一家超越亲情的“孝”源自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友善”。在东西方文化中,“友善”都是一种值得发扬光大的道德伦理,都有其文化的渊源。就西方文化而言,“友善”这一价值观的源头是古希腊文化。希腊词philia(友善)本是从动词phileo(爱)变化而来,恰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只有交互的善意才是爱,这种爱的最高境界是超越家庭血缘的”。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呢,“友善”是由家庭亲情而推广到社会人际关系中去的一种道德范畴,它体现为一种为人之道。中国三大文化渊源——儒、释、道都有“乐善好施,与人为善”的道德追求。譬如:孟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便是体现了这种道德观念的推衍路数;老子力主“上善若水”的人生道德智慧,《道德经》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一说。无论是“孝道”文化,还是“友善”文化,有着肥沃的根植土壤,迄今还在绵绵不断地赓续着。洪照生的动人事迹便是一个佐证。
  我认为:“友善”不止是一种感召人的宣言,更要化为人道主义精神与行为。与人为善同成人之美一样,表现出中华民族性格中“友善”的品质特性,并升华为一种民族特质。中国社会即使朝代嬗变更替,这种特性和特质也依然存在,并在新时代注入了新元素,赋予了新内容,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须臾不可或缺。——我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洪照生孝亲敬老的事迹加以点赞,且呼吁光大之。(沈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