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农民创建“红军长征过祥云纪念馆” 传播红色文化
来源:京燕网 作者: 时间:2017.11.13
11月13日讯 天边有一朵祥云,那是祥云县,有一个镇名叫刘厂镇。刘厂镇人文历史深厚,古建筑众多,人物辈出,如刘厂三母阁,小波那文昌大寺、观音阁,中共早期党员王德三、王复生烈士故居,王家庄三英寺闻名遐迩。特别是大波那村,作为白族的发源地之一、青铜文化见证地,古风貌保持完整,现有文物古迹十余处,有战国铜棺遗址、剩宝寺、龙泉寺、各姓祖祠、孔子殿、文昌殿、古墓群、碑记群等古遗迹及龙山古火山遗址、溶洞、土林等自然景观。
也许是浸润着先辈的血脉,在这块土地上,有一位名叫李红波的农村青年,将自己多年在商海打拼挣到的“第一桶金”投资到了乡村红色文化的传承之中,他仿照祥云县城的“将军第”,在自己建在荒山上的庄园里建盖了红军长征过祥云时的红二军团指挥部,还在这里建起了“红军长征过祥云纪念馆”,还修了红军路、城墙和城门洞等,将当年红军过祥云时攻打和进驻县城的场景展示出来,用实物展现和传播红色文化,起到了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红色文化的作用。他的行为,在祥云城乡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人们对李红波的此举表示赞赏。
在纪念馆里,有1936年红军长征过祥云时,红军戴在八角帽上的五角星,当年,老百姓心中装着红军,把这些五角星珍藏着,直到李红波收集到。还有如今已97岁高龄的老红军王德玉当年曾用过的枪,这支枪王德玉扛着他走过长征到过祥云,如今也静静地放在纪念馆里。馆内的几十件图片和实物,都是李红波经过10多年的收集整理,最终陈列出来的,让观者可以详细了解红军长征过祥云的过程,观看史实回顾交流,用心用情去感受红军精神。
看着这些实物,80年前英勇的红二、六军团(后改为红二方面军)踏上祥云县的山水,播下了革命火种的情景仿佛出现在眼前。1936年4月中旬,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第六军团,在军长贺龙、政委任弼时的率领下,长征经过祥云。4月18日夜晚,由红二军团六师十八团团长成钧、政委杨秀山带领的红军先头部队,经过周密的侦察和部署,从东城门、北城门和南城门三个方向发起进攻,很快攻进祥云县城。19日天亮之前,占领了整座县城,打开粮仓救济了当地百姓。红军进入祥云县城后,城北的“将军第”成为红二、六军团的指挥部,担任总指挥的贺龙、政委任弼时就住在这里。
红军进驻县城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关心人民疾苦,很快赢得了群众的信任,祥云出现了千人参军的热潮。4月20日,红军离开祥云县城,向宾川县进发。
红军当年在祥云时,指挥部设在“将军第”。“将军第”是祥云县城北中街中段一幢出了名的古代民居建筑,至今保存基本完好,大门头上一大理石匾镌刻“将军第”三字耀眼醒目。主人是清朝道光二十八年的杨发贵,因在光绪年间剿匪有功被清廷授予“黾勇巴图鲁”名号,后来在赴越抗法的战争中表现出色,名号由汉改满即“喀勒崇伊巴图鲁”,于光绪十七年被召进京面圣,后任广西柳庆镇总兵。如今,“将军第”历经百年沧桑,依然风采不变。“中国工农红军二军团指挥部旧址”的牌子挂在上面,让观者驻足观看,顿生崇敬之情。而李红波仿照“将军第”建的红二军团指挥部,“红军长征过祥云纪念馆”就在离“将军第”不远的地方,与“将军第”遥遥相望,相互辉映,如今已成了热爱红色文化的人们必到之地。
1975年出生的李红波,为何会有“红色情结”?他讲起了自己对乡土的眷恋、传播红色文化的想法。他爷爷曾参加过红军长征,后因病与队伍走散,红军的精神却一直铭刻于心。爷爷生前一直以红军战士的标准要求自己,一直想念红军,临终时最大心愿就是让子孙牢记红军精神,紧跟党走。
爷爷的心愿在李红波心里扎下了根。他从小就牢记爷爷的嘱托,要将红军精神发扬光大。爷爷去世后,他按爷爷的遗愿,在县城改造时,在祥云县刘厂镇王府山承包了上百亩杂草丛生的荒芜山地创办鑫海庄园,并在此建起了展示红色文化的实物景观,将红色文化展现给众乡亲,让乡亲们前来参观学习红色传统文化,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在纪念馆建好以后,他又认真查找当年失散的红军。沿着红军走过的地方访问,到有关地方、有关单位查寻,一直坚持多年不松懈,如今已查找到流落民间的红军1300多名。并通过政府的支持,使这些红军得到了应有的待遇,享受着幸福的晚年。
其中,现已97岁高龄的红军王德玉,因在长征中被敌人打中了16枪负重伤,不得已离开队伍。新中国成立后流落乡间,生活过得十分贫穷。
李红波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后,觉得老红军为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能再让他们受苦受累,就下决心帮助王德玉。 他又重走红军经过的地方,深入调查,找寻各种资料,认真落实,以充分的事实证实王德玉是英勇的红军。
李红波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通过有关部门层层上报,终于得到了权威部门的认定。国家民政部向王德玉颁发荣誉证书,中央军委颁发勋章。王德玉终有所归,心有所归,每月享受3200元的补助。
自纪念馆建成后的短短几年时间,就有不少热爱红军的人来到纪念馆。尤其是青少年,到纪念馆后,穿红军服,吃红军饭,重走长征路,高兴地当了一回红军。学习了红军长征的精神,增加了生命的意义,增强了奋斗的力量。
前不久,云南民族画院大理分院,组织很多知名的书画家到纪念馆,传播红色文化并进行创作活动。书画家们换上红军装,在红军军旗下,个个精神抖擞,重走了红军长征过祥云的路线。个个热情奔放豪情满怀,即兴挥毫泼墨,创作了数十件纪念红军长征的精美书画,为传承红色文化,留下了墨宝。
不少旅客在参观了纪念馆后表示,红军长征过祥云所凝聚和体现出来的“坚定信念、百折不挠、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鼓舞和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战。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来这里缅怀革命先辈,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红色文化,推动社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