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保护 >> 正文

崇明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中凸显乡村振兴的内涵与品质

来源:崇明县人民政府 作者: 时间:2018.10.16

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把这盘大棋走好。围绕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要求,紧密结合新时代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崇明牢固树立全域全生态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生态+”发展战略,加快确立生态发展优势、打响生态特色品牌,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牛鼻子”,勇当全市实施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中凸显乡村振兴的丰富内涵和独特品质。
   
  亮出“生态”牌, 打造绿色农业制造车间 
  每一粒米颗粒饱满、香气浓郁,吃口香糯……这个中秋,来自崇明的“两无化”大米新鲜上市,成为申城首批全程不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种植出的大米。结合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崇明将来在农业生产中做到全岛不用化肥,减少农药的使用,最终不使用农药”的要求,崇明创新农业发展思路,在去年初步完成“崇明大米”区域公共品牌整合的基础上,主动对标最高标准,在全区水稻规模种植基地中遴选约4万亩优质水稻田。其中,1万亩探索研究的“两无化”水稻种植模式,推进了绿色稻米产业升级。
  大都市的农业应该是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上海市民对于崇明生态农产品早已青睐有加,崇明的大米、蔬菜、白山羊、清水蟹、老白酒等也已成为市民餐桌上的常见佳肴。打响“生态制造”品牌,崇明有底气和自信。“两无化”大米从种源开始,就选择了市场认可度高的优质品种。标准生产方面,制定优质水稻全产业链标准,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有机肥、生物农药施用方案、病虫草害防治预案,提升田间管理水平,加强稻田生态保护。此外,还有强大的科学团队保驾护航,政府、科研院所和合作社三方形成产业联盟,支持优质水稻生产。崇明“两无化”大米的底气和自信正是源于生态优势和绿色发展理念。
  今年,崇明以大米为突破口,将重点打造白山羊、崇明糕等绿色农产品,加快对地产优质农产品的品牌整合和监管。近阶段,崇明重点规划建设“2+2+1”农业发展集聚群,即2个科技农业项目集聚区、2个 农业创新集聚带和1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坚持招大引强选优,加快引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与正大、恒大、山东寿光等“世界级”选手的合作,积极促进家庭农场、开心农场、博士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发展,努力打造以“崇明”为地域标识的绿色农产品公用品牌,着力提高崇明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美誉度。
  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为群众带来生态福祉 
  全域覆盖、全程分类、全面处置、全民参与,崇明垃圾分类的“四个全”在全市具有示范引领作用。9月28日上午,崇明区以三级干部大会及电视直播形式,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暨全域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推进会。去年6月,崇明在横沙乡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开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到2017年底,已经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全覆盖,今年将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全区全覆盖目标进发。目前,崇明18个乡镇、269个行政村、129个居民小区,1600多个机关事业单位,5200多家沿街商铺,都实行了全覆盖的垃圾分类。
  做好垃圾分类,抓好初始源头是重点。崇明区在农村地区实行“二次N分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在“户分户投、村收村拣”的基础上,湿垃圾依托村级湿垃圾处理点和镇级湿垃圾集中处理站,做到不出镇处置;对“可以卖钱”的干垃圾委托专业公司回收处理;对“不可卖钱”的干垃圾送至垃圾填埋场或焚烧厂处理;对有毒有害垃圾进行特殊处理。为提高垃圾处置水平,崇明还引进国内技术领先的企业,依托18个乡镇湿垃圾末端处置站点,采取生物菌种发酵、空气磁化、微生物降解等无害化处理工艺。
  良好的生活品质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大力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就能使群众享有更多的绿色福祉、生态福祉。对标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崇明从垃圾分类这个与市民日常最密切相关的生活习惯入手,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打造美丽乡村,为垃圾分类这一公认的难题寻求现实的解决方案。为了让生态绿岛天更蓝、水更清,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面,全区紧盯“出水断面水质不劣于进水断面水质”的目标要求,以全市“一级B”的建设投入实现了“一级A”的排放标准。在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则构建起了生态循环利用体系。今年,在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方面,崇明将进一步优化收、运、处管理流程,提升湿垃圾处理工艺;在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方面,进一步完善区、镇、村、企、户“五位 一体”的网络化收集处理系统,到年底实现全区全覆盖;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面,在总结首批4.38万户推进经验基础上,全面推进剩佘14.82万户的建设任务,到年底实现全区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这三项“全区全覆盖”将成为崇明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三张名片”。
  厚植生态环境优势,做深“底色”做亮“彩色”做精“特色”
  优化人居环境,挖掘乡村内涵,才能建设留得住乡愁的最美乡村。科学把握崇明乡村特色和发展差异,必须把绿色元素、生态理念引入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去。在生态建设方面,区别于传统林地建设的生态廊道建设已在崇明各乡镇全面推开。截至2017年,全区拥有各类森林资源44万余亩,森林覆盖率达25.09%。
  崇明以“长藤结瓜”的方式,将周边公园、绿地、林地、河道、乡村道路、民宅及旅游景区有机串联,促使三岛演变成一座景致连贯的大公园,像三星镇海棠花溪规划面积5678.38亩,已建成2758亩,目前已种植各类海棠24677株、品种60多类,成为华东地区品种最全、规模最大、展示最丰富的海棠“植物园”。作为海棠花溪姊妹篇,三星镇北部的田园综合体生态廊道配套项目,区域面积2700多亩,以“海棠之心”为中心,有机结合水环境治理,东部美丽乡村“棠上人家”和西部区域化生态综合治理“海棠左岸”相呼应,形成“海棠深处有人家”的园林格局。目前,三星镇与上海植物园合作建立海棠研究基地,打造苗木产学研基地,开发海棠果酒、花蜜等系列产品,发展壮大海棠产业。三星海棠花溪、竖新玉兰大道等一大批林地已成为市民旅游休闲的理想场所、天然氧吧。
  其实,崇明植树造林,并非只是为了“数据”好看,而是为了更好地贯彻“生态为民,生态惠民”的理念,增强居民对林业建设的感受度和获得感。因此,传统的“小规格、高密度、兵营式、单品种”的造林模式已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人居环境改善和乡村风貌提升的现实需求,也不符合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定位水准。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打造生态森林,系统谋划全区生态廊道建设工作任务势在必行。当前,崇明立足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实际,正积极探索推进色彩丰富、树种丰富、林相结构丰富、林地与景观兼顾、绿化与休闲并举的生态廊道建设。计划到“十三五”末,崇明森林覆盖率将达到30%,林相品质提升、林地布局合理、生态骨架健全。一大批生态廊道项目的建成,为上海都市田园勾画了缤纷靓丽的色彩。
  多年来,崇明在绿色环境上下功夫,始终把保护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生存之基和发展之本,以打造蓝天、碧水、绿地为目标,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做深“底色”不断厚植生态环境优势。利用举办2021年第十届中国花博会契机,做亮“彩色”,深入推进海上森林花岛和花村、花溪、花宅建设。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做精“特色”,以尊重自然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为原则,打造更多更具个性和活力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美丽乡村示范村和“五美”特色村。今后的崇明最大的卖点在于“空气、阳光、体验,服务”,围绕老百姓的生活需求提供有效的供给,吸引市民消费下乡、社会资本下乡。
  绿色规划引领,“一盘棋”的思路谋划发展 
  规划引领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崇明始终坚持把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纳入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系统规划中,用“一盘棋”的思路谋划农业农村发展。目前,崇明区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7-2035)已经市政府审议通过,正式获批。规划明确到2035年将形成“1个核心镇镇区、7个中心镇镇区、10个一般镇镇区、20个左右小集镇社区、X个自然村”的城乡空间体系。在农村专项规划方面,划定了绿华镇华西村等3个保留村和40多个保护村,并开展编制村庄规划;确定了29个小集镇集中居住区,编制农民相对集中居住规划,推动农民建房向中心村有序集中。在农业专项规划上,完成农业“三区”43.6万亩和3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划定任务,形成包含2个科技农业项目集聚区、2个农业创新集聚带和1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2+2+1”农业发展集聚群。高标准编制规划,进一步明确了生态岛城乡空间体系,让乡村由发展的“短板”变为彰显魅力的“长板”。
  乡村应该具备多元化与多样化的功能:它不是单一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而具有重要的生态涵养功能,令人向往的休闲观光功能和独具魅力的文化体验功能,这三个功能构成了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也是崇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意。